英国BBC记者在龙泉寺取真经

标签:
佛学bbc |
分类: 奇文共赏 |
英国BBC记者弗兰克•赫尔希来到北京西郊的龙泉寺取经,这里以怀揣博士学位、精通外语和电脑技术的高知僧团著称。大师在这里给BBC记者开小灶、讲真经。以下是该记者的描述——
贤书法师问我,“你是怎么进到这间屋子里来的?”
“我……走进来的。”
“你没飞?”
“没有……我不会飞。”
“但是,(飞进来)又有何妨?”
北京,六环路以外的龙泉寺。想在这里采访僧人,可不要指望着不费吹灰之力轻松过关,就算你是提问的一方都不容易。
和其他寺庙不同,龙泉寺的和尚怀揣博士文凭、还能用多种外语写博客、刷微信。
此前几天,我在这里采访几位僧人,主要是想了解他们如何使用现代科技、新媒体。现在,人家给我安排一个机会,体验出家生活更为传统的一面。
贤书法师是坐禅专家。他接着对我说,“说你是走进来的,依据是你以前的生活经历。你说‘走进来’,是因为你有两条腿,去哪儿都是走着去。你并不知道你真的是怎么进来的,不知道你一共迈了多少步,因为你根本没注意。”
当时,我们是“坐”在--至少就我自己是这么想的—龙泉寺镶着木条的阁楼中。我们坐在垫子上,园园、平平的黄色垫子在地板上摆成“方阵”。
当时是早上六点,不过,我们已经诵完了经:1 个半小时!其他一些僧人正在院子里伸腿弯腰做早操。背景是起伏的群山,风光颇是秀美。
贤书大师说,“人们不知不觉地活着……我们就这么往前过,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
大师接着说,“人们不知不觉地活着,不知不觉地恋爱,不知不觉地结婚……..不知不觉地离婚!”
据贤书大师所说,我们的“不知不觉”起源于人类最大的一个问题—想得太多。
我们对过去难以释怀、对未来忧心重重,对眼下正在发生的事却只有很少一点点意识。因此,佛教的一个追求,就是要“无思无虑”、但要有“知觉”。
贤书大师给我“开小灶”之前,我们刚刚上过早间经书课。因此我问他,经书课的目的,是要从故事中更多更好地学习、理解佛教呢?还是要把诵经、诵经、再诵经作为实现无思无虑境界的途径呢?
稍作停顿之后,贤书大师回答说,“问这个问题,说明你距离‘真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看上去,这是一个化整为零、深入了解细节的好时机。那么,我怎么才能做到“无思无虑”、开始有“知觉”呢?
答案?盘腿静坐。
贤书大师解释说,盘腿,并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更特殊的精神层面的意义,而是因为盘腿更实际,盘着腿才可以坐很长时间。
“挺身坐直,深呼吸。就好像孩子还没有学会大人的坏毛病以前一样,他们什么都不想。”
不过,我的脑海中却正在浮现出成千上万的想法。看到我精神备受折磨之痛苦,贤书大师接着安慰说,有些人瞬间就能做得到,有些人练一辈子也没用。
“那么,还有其他什么高招能帮我做到无思无虑呢?”
全神贯注、拉长呼与吸之间的间隙。呼吸空档期间,我们什么都不想,或者说,什么都不能想。
我刚想尝试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至少在短时间内做到无思无虑,不过,充分知觉早餐供应时间的贤书大师却开始作总结、结束我们这堂课了。
他说,当然了,在庙里盘腿打坐只是初学者的修行方法,佛教信徒从一睁眼的那一瞬间开始直到入睡一直在修行。
离开龙泉寺之后,贤书大师最后这句对我理解刚刚在这座千年古刹中度过的几天确实非常有帮助。之前,看到和尚们贴博文、刷微信,感觉好像很不协调。因为,现代科技和我想象中的寺庙生活不配套。
其实,我这是让思虑混淆了知觉。
我还认识到,像作记者这样没完没了地前思后想,可能能让我发现事实,但是却永远无助于我悟到“真谛”。
(编译:苏平
责编: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