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66:日本记者眼中北京市民的24小时

(2011-12-24 00:33:10)
标签:

1966

北京市民

文化

分类: 史海钩沉

香港《文汇报》1966年12月9日译载日本《产经新闻》曾在北京居住过两年的记者菅荣一所写的通讯,题为《北京市民的二十四小时》,写的颇有诗意,比如这一句,可以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在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有名的天安门广场前那条大路上,就已可看到不少骑着自行车去上工的工人,在冬天,这些穿着厚厚的棉大衣的男女,踏着自行车,喷着白气,令人向往”。文章摘要如下:

 

1966:日本记者眼中北京市民的24小时


    中国的早晨,来得很早,几乎在上午二、三点钟,人们便已经开始活动,这是我住在北京两年,和访问了各地都市所得到的印象。

    新闻记者的生活,原是二十四小时都不休息的。像我这样的北京特派员,获得新闻之后,即在深夜,也要争取时间赶到电报局去拍发。

    当我走在街道上,以为整个北京的市民都在睡觉了。一边想着,猛抬头却看见了戴着白色帽子的妇女洁净工人,正在扫着道路、替路边的树木浇水。

    这大概是谁都会注意到的,只要他来到北京,就会看到街道上林立的树木,十分地多。事实上不仅北京,在(中国)各城市里,街道都一样地在绿荫的遮盖之下。光说南京吧,解放之后,在市区街头上所植的树,就有二万五千株之多。

    这些在市街上所植的树,在人们爱护之下,一株一株地被浇水、消毒。除了北京市环境卫生局所属的工人四千人外,许多中、小学生也常常帮忙灌溉。

    在小街上,一律由住户、商店的店员们负责清扫门前。一月一日或十月一日国庆节来到之前,全市也展开一项大清扫运动。夏天,当蚊、蝇登场的季节,也必然有大规模的清洁扫除。

    这样注意清洁卫生,即使在白天,走在街道上也是十分干净的。街头的垃圾箱里,被抛弃的东西是很多的。什么包装纸啦、果皮啦,可是就是没有人把这些东西抛在道路上。

    一九五七年的时候,我的一个同行,曾在北京住过一个短时期,据他相告,那时还不是如此的。走在街道上,老年人之外、年青人也一样视若无睹地随便把垃圾抛弃街头。这也许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养成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过来的。然而,现在中共却把此种旧习惯连根铲除了。

    中国人是习惯早起早眠的。在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有名的天安门广场前那条大路上,就已可看到不少骑着自行车去上工的工人,在冬天,这些穿着厚厚的棉大衣的男女,踏着自行车,喷着白气,令人向往。一般地说,早晨七点钟是上工的高潮,一片都是自行车。到了傍晚六点钟,这高潮又再掀起。那是经过一天工作之后放工的高潮。

    提到驾驶汽车,顺便说一说北京的出租汽车,现今北京的出租汽车,司机很多是女性。这些司机都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并在汽车驾驶学校里修毕六个月的课程,方准担任司机工作。就我看来,这些女性驾驶起汽车来,并不亚于男人。

    从日本到中国来访问的人,注意到一件事:年青人戴眼镜的已渐在增多。据说以前,特别是对解放以前的中国相当熟悉的人说,那时中国人戴眼镜的很少。我们在参观北京小学校的时候,看见在授课之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都先做“眼睛体操”。这是一种可以避免近视的眼部保健操。

 

【原载新华社主办《参考消息》,1966.12.17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