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空袭利比亚教训文化 |
分类: 史海钩沉 |
1986年4月15日凌晨,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出动航空母舰和几百架飞机对利比亚进行代号为“黄金峡谷”的突然袭击,轰炸首都的黎波里和重要港口班加西市。2011年3月19日,美英法等国联军为保护班加西等地的反政府力量发起了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行动,对利比亚政府军的军事目标进行了轰炸。下面的图片是1986年4月16日和2011年3月21日《参考消息》的头版报道。
当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反应是:“中国政府对此深表关切和不安, 并谴责这种违反国际关系准则袭击别国领土侵犯别国主权的行为”;而这次外交部的反应是:“中方注意到利比亚局势的最新发展,对向利进行军事打击表示遗憾。中方一贯不赞成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主张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以及相关国际法准则,尊重利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我们希望利局势尽快恢复稳定,避免武装冲突升级造成更多平民伤亡。”
《参考消息》还报道了卡扎菲在1986年挨炸那次是如何脱险的:
1986年4月16日,在被轰炸的次日,利比亚电视台在午夜时分播发了卡扎菲长达20分钟的讲话。卡扎菲语气平静柔和, 他指责美国十五日凌晨的袭击炸死了儿童和其他百姓, 但是他没有提出要进行新的袭击以对美国的行动进行报复。卡扎菲说: 我们可以对里根总统说, 他用不着设法保护他的儿童和百姓, 因为我们不会象美国那样去轰炸儿童。他谴责英国允许美国利用它在英国的战斗轰炸机进行这次袭击, 同时感谢法国拒绝让美国军用飞机经法国领空飞往利比亚。卡扎菲说如果我们准备为我们的国家去死,象利比亚这样一个小国同美国的侵略英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国家进行斗争是莫大的荣誉。卡扎菲说: 如果他们迫使我们起来战斗, 我们准备起来一战。真主保佑我们, 真主的力量比美国更强大。
这次挨炸后三天后,卡扎菲在其位于的黎波里的住所阿齐齐亚兵营,对支持者发表了简短的电视讲话。因为西方的轰炸依然在持续,卡扎菲这次的讲话时间只有3分钟,他指责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发动的军事行动是“十字军国家对伊斯兰国家发动的新十字军东征”。他说:“我们将取得这场历史性战役的胜利。我们绝不屈服,无论时间长短,我们都将战胜他们。我们已经做好打短期战争或是长期战争的准备。”卡扎菲在讲话中还高呼“伊斯兰万岁”,呼吁伊斯兰国家共同抵抗西方国家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他最后称:“我要奋战到底,我的家就在这个帐篷里。我是合法的领导者,是未来的创造者。我就在这里!”
在1986年那次美军轰炸后两周后,1986年4月30日的《参考消息》刊登了法国《现代价值》周刊4月21日的文章,题目是“美国空袭的六点教训(作者爱德华·萨布利埃)”,今天读来还有一些亮点,当年苏联的反应与现在中国的态度有相似之处,可供参考:
再一次无动于衷, 就是怂恿恐怖分子得寸进尺。美国的轰炸并没有结束恐怖活动,轰炸的目的是向恐怖分子指出他们要付出代价。
二、欧洲国家强调它们不能采取行动
当美国整装待发, 准备战斗的时候, 欧洲却反其道而行之。欧洲国家希望同利比亚保持良好的关系, 宁愿同恐怖活动妥协, 而不愿公开应战。且不谈意大利和希腊, 就是联邦德国也主张谈判。法国禁止美国的轰炸机飞越它的领空, 使它们不得不绕道两千公里去打击目标。
三、只有英国忠于美国盟友
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国之间的团结破裂了
各盟国政府拒绝对威胁着它们共同安全的危险采取必要的措施。当一个盟国单独进行反击时, 它的伙伴们却不动手。美国人发现, 他们在危险面前几乎不能指望欧洲人的支持。美国人迟早会总结经验教训, 并会决定减少他们保卫欧洲的义务, 最终撤走驻扎在欧洲的军队。
五、苏联人是持重的人
即使卡扎菲是他们保护的人也罢,苏联似乎比欧洲更了解美国采取行动的目的。在危机期间, 俄国人没有行动。苏联向利比亚出售了大量的武器,然而它不同意由一些不负责任的领导人来决定战争与和平。
六、卡扎菲被证明在阿拉伯国家中是孤立的
阿拉伯国家的政府都谴责美国的空袭,它们只能这样做。但是它们的反应远不是卡扎菲所希望的那样凶猛强烈。石油输出国组织拒绝考虑卡扎菲所提出的对美国和英国实行禁运的要求。海湾国家的反应是软弱无力的,它们在谴责空袭时既未提到卡扎菲上校, 也未提到他要求的禁运。
最耐人寻味的是摩洛哥的情况。摩洛哥同利比亚签署了乌季达军事条约。条约规定:
一方受到攻击双方共同进行反击,摩洛哥似乎不愿意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