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三国》的"桃园三结义"只持续了10秒钟?

标签:
三国桃园三结义易中天文化 |
分类: 想到就说 |
读《京华时报》,文化娱乐版上有一篇署名胡建礼的“娱说”专栏评说新版电视剧《三国》。文章开头颇为有趣,说新《三国》播出三天,“亮点和败笔共存,鲜花与板砖齐飞”。其中一块板砖扔向了“桃园三结义”,因为原著里浓墨重彩表现的“桃园三结义”,仅仅用一个神出鬼没的10秒钟镜头一笔带过,还不如剧中留给曹操撒一泡尿的时间,云云。
看了这段剧评,我找来新版《三国》视频观摩了一下,发现那个千古流传的“桃园三结义”直到第二集中间某一个纠结点出现,在一片妖艳到有点假的桃花盛开的地方中匆匆完成。没有读过《三国演义》文本的观众很难看懂这三个其貌不扬的家伙何以就决定“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新版《三国》为什么会这样的方式处理“桃园三结义”这场戏呢?
当然,我们可以说新三国抑刘扬曹,故意压低刘备的戏份。但是,也可能有另外的更逻辑的解释。早在2009年1月,易中天先生在接受《凤凰网•非常道》主持人河东访问时就谈到过重拍三国电视剧的话题。
易中天先生是这样说的:
三国戏是可以拍的,《三国演义》是不可以拍的。你拍历史片可以,你干脆正儿八经地宣布你“戏说”、“大话”也可以。《三国演义》为什么不能拍,因为它是名著。名著的改编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忠实于原著。如果你不忠实于原著,你就不要说是改编,你可以撇开《三国演义》去拍三国啊,没问题,但你不能说我改编三国演义,我又不按《三国演义》的来,是不可以的,那你对罗贯中不尊重啊。那你要尊重名著、尊重原著,那你怎么改?
易中天先生是一个极会讲故事也善于讲道理的人,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证明《三国演义》确实拍不得: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英雄三结义”,很现实的问题,第一场戏,要还是不要?不要,不是《三国演义》。要,那我就要请问一句:“宴桃园英雄三结义”那还能提倡吗?你如果说我抽象的继承、合理的继承,那你怎么在艺术作品里表现出来?那种江湖义气、哥们儿义气,请大家想想还能提倡吗?我们古代的那个“义”它是很麻烦的一个东西啊,是非常麻烦的一个东西。它有正面的部分,它确实有值得肯定和弘扬的部分;同时另一方面它又有负面的作用。(现在一些地方有犯罪团伙)实际上是那些人特别讲哥们义气,他为什么形成团伙,说穿了就是受了这个宴桃园三结义的影响,不论别的是非,只知道跟着哥哥走,包括李逵这样的人,死心塌地就是跟着哥哥走。哥哥杀人他杀人,哥哥放火他放火,哥哥投降受招安,他投降受招安。他有是非吗?所以这种哥们义气是很成问题的。你怎么在一个电视剧里面处理这样一个难题?
所以我说三国戏是可以拍的,《三国演义》的改编最好是慎重一点。就我个人而言,反对!
不知道新版《三国》的编导是否是受了易中天先生的观点的影响,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所以将“桃园三结义”这场戏用了10秒钟匆匆一笔带过,还没等易受负面影响的青少年们反应过来,这场戏已经草草收场了。
毕竟,这是《三国》戏,不是《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