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适留学时由Suh Hu更名Hu Shih的始末

(2010-02-17 06:41:30)
标签:

胡适

文化

分类: 史海钩沉

胡适1910年赴美,在美期间名字拼音最初是Suh Hu,直到七年后才改为Hu Shih。在美学者陈士翰和甯学寒先生对这段史实进行了考证,撰写了“胡适留学时由Sub Hu更名Hu Shih的始末”一文。原文发表在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上,征得陈士翰先生同意,今天转帖在这里,供读者参考。


胡适是在1910年7月考取第二届清华庚子赔款留学官费生, 于当年8月16日乘船由上海出发, 经日本赴美。9月10日抵旧金山。1910是美国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s, CEA 1882-1943)盛极之年。所有的华人登岸, 都要经过留关, 审查(Retention and Interrogation), 很少例外。例如,孙中山先生在1910年抵美, 经过盘问, 脖子上挂了块写着名字的大牌子, 形同犯人(图一) 。 

胡适留学时由Suh <wbr>Hu更名Hu <wbr>Shih的始末

再如,宋蔼龄于1904年来美,被美国旧金山海关留下、审查了十九天之久(1)。宋氏另两姊妹1907抵美的若干资料亦有记录。现在这些CEA档桉都存在美国国家档桉记录库(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NARA)中, 公开对外开放。


今年初我们曾发电子信给该记录库,查询胡适(Hu Shih)1910年初次入境的记录。NARA太平洋区的技术员Marjorie Bryer 女士回信称,这年的卷宗没有Hu Shih在列。不过他们却找到了1910年9月10日由上海开来的S.S. China号轮船上部分旅客名单(Passenger list), 其中有一学生名Suh Hu (图二,#22), 疑是胡适。这一批中国学生共30名,年龄在17-20嵗之间,要转去美东各地上大学。我们把这份名单跟第二次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学生榜(2)仔细对照,看到有多人是和胡适同榜的。例如赵元任(Yuen-Ren Chao)也列在名单上(图二, #26)。据此推断,这份名单是胡、赵二人在美的首次正式记录。

 

胡适留学时由Suh <wbr>Hu更名Hu <wbr>Shih的始末

胡适在留学美国的七年期间是以Suh Hu为名的,至少在正式场合如此。其它证据如下: 他的好朋友Edith Williams (韦莲司女士) 在初期给他的函件和信封(3);1914年康乃尔(Cornell)大学的卡森布朗寜奬(The Corson Browning Price)名单(4);他向当地报章的投书(5);都是以Suh Hu署名。最后,唐德刚教授在他的《胡适杂忆》一书中説:“胡氏原先在哥大注册(1915)的英文名字是Suh Hu,拿学位(1917)的名字则是Hu Shih, 二名分用,在哥大历史上可能也是没有前例的”(6)。


为什么胡适改Suh Hu为Hu Shih?我们不清楚。原因之一可能是Suh的英语发音虽近吴语或安徽绩溪的“适” 音,但和国语的“适” 却不合。当然,Shih是比较近于“适” 音,现在汉语拼音是Shi。另外一个可能是,他的朋友、老师不知“Suh”字如何发音。笔者自己对此深有感受,我们名字的发音,常使外国朋友迷惑,有些场合双方都颇尴尬。此外,胡适留美七年,将姓置于名后, 这是入鄕随俗。而在学成归国之际,一方面应保持未来在国内、外学术聨系上姓名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尚需考虑国内署名惯例及当年作学问的社会接受效果,採取姓前名后的做法, 不失为两全的选择。这样,我们的大师胡适就从1917年起,以Hu Shih为名驰骋在中外学术界。而Suh Hu这一名字也就退位于历史了。

 

注:
(1) Wesleyan college: First for women: The Soong sisters. (Website).
(2) 宋晞: 〈旅美论丛〉:106-110, 1968 (台北, 国防研究院)。
(3) 周质平:〈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 1998(台北,联经)。
(4)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Guide to the Prize Essay collection, 1872-2001, Box 6: 1914.
(5) 〈胡适留学日记〉(第一册),P232-235, 1973, 台湾商务印书舘。
(6) 唐德刚:〈胡适杂忆〉,台湾传记文学丛刊,47:39, 1981。

 

又記: 本文曾發表在美國的”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12/16/2006, 陳士翰 甯學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