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话方言文化 |
分类: 想到就说 |
一段时间以来接受过电视、电台及网络媒体的采访,不止一次地听到有听众读者反馈说:原来你说话是地道的北京口音,包括有的北京读者朋友都说我是北京口音。这就有点怪了。我虽然曾在北京多年,但并不是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土生土长,平时也没有很多机会与地道的老北京打交道。我虽然是说一口颇标准的普通话,但是我当年离开北京出国的时候,绝对不会有人说我是一口北京话,顶多是有点淡淡的北京腔而已。想来想去,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老北京话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了,而我当年的那点淡淡的北京腔在今天听来已经上重重的北京腔了。换句话说,老北京话在北京已经被边缘化了。
老北京话其实就是一种地方口音,只有这个地方的多数居民都操这样的口音才可能维持下来。随着老北京胡同的拆迁,原先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街坊邻里分散到了不同的新型公寓社区,老北京话失去了根,已经不成气候了。而且,在北京的政商成功人士圈和引领时尚潮流的精英阶层中,真正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凤毛麟角,职场办公室文化更是排斥北京土,但可以夹杂港台腔英语单词,外加些雷人的网络语汇。办公室里,谁要是把“我们”说成是“姆们”那整个一个掉渣的老土,说不定是要受到方言歧视的。这些北京精英们的后代都生长在北京,但都是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据说在有的精英家庭中孩子要是学说了北京土话是会受到家长呵斥的。现在电视剧里操一口北京话的人大都是没有文化、观念保守的老头老太太,也反映了北京话在编导们心中的地位。
顺便说一句,台湾人把“和”字说成“汗”的音,我们大陆人包括北京人听着别扭,其实这是地道的北京话发音。上个世纪90年代,京味作家老舍的儿子舒乙访问台湾,发现台湾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场合把连词“和”字都念成hàn(“汗”),于是好奇地询问为什么。台湾作家何欣解释说:“这是齐铁恨先生在电台上教的,他的话就是法律,怎么教就怎么说了。” 原来,台湾光复之后,当局推行国语,由“老北京”齐铁恨先生每日在清晨7时,在电台担任“国语读音示范”,教授标准国音。这位齐铁恨先生当时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师级人物,直到现在有些上年纪的台湾人还能回忆起齐先生娓娓动听的“京片子”,连词“和”读hàn(“汗”)就此在台湾扎下根来。
北京人不再把“和”说成“汗”,不是北京人的我的居然说一口“北京腔”,都说明了一件事:老北京话在北京这个地界儿不招人待见了。
附录:
北京方言测试
1.“鸡贼”的意思是( )
2.“果儿”的意思是( )
3.“尖果”的意思是( )
4.“傍家儿(音尖儿)”的意思是( )
5.“摔咧子”的意思是( )
6.“拉了胯”的意思是( )
7.“底儿掉”的意思是( )
8.“把不住边”的意思是( )
9.“炸庙”的意思是( )
10.“撂高儿”的意思是( )
***************************************************************************
更多翟华文章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