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百度席梦思尼龙 |
分类: 中西文化 |
昨天,百度首页搜索按钮从“百度搜索”改成了“百度一下”(见下图),也就是说百度有意识的把“百度”从专有名词转为普通动词,引导网民在搜索时不说“搜索一下”而说“百度一下”。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的中国网民哪怕去Google搜索也会习惯地说“百度一下”。久而久之,“百度”有可能成为约定俗成的普通动词,那时现代汉语词典就要考虑是否把表示搜索信息的“百度”作为新词收入了。
展望百度愿景,我不能不想起百度的冤家同行Google。去年新版《韦氏大词典》收入100个热门新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新词就是Google。辞典中的Google不仅是一家公司的专有名词,而且成为了一个普通动词google,意思是在网上搜索信息。也就是说,即便是使用其他引擎搜索,也有人会习惯成自然地说I will google it,常使用Google引擎的网民也自称googler。
这样看来,百度的愿景已经是Google的现实。但是奇怪的是,Google管理层对google词性的变化不但没有弹冠相庆,反而如临大敌。在Google公司看来,把专有名词Google转化为普通动词google,是对这个具有1400亿美元市值品牌的威胁。去年,Google的律师曾向数家主流美国媒体正式发函,提醒媒体不要滥用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注册商标Google。信中特别举例说明使用Google时的正误:比如说I used Google to check out that guy I met at the party(我使用Google查找我在晚宴上认识的那个人)是正确的,但是说I googled that hottie(我google了一下那个靓妞儿)就是错误的。再比如,说He ego-surfs on Google to see if he's listed in the results(他使用Google自我查询看看结果里有没有自己)正确,但是说He googles himself(他google自己)就是错误。Google律师在信中指出,把Google写成google,长此以往Google将丧失其特殊的品牌含义,比如现在已经成为普通名词的yo-yo(悠悠球),trampoline(弹簧床),nylon(尼龙)都曾经是知名品牌,就是因为遭受了genericide的命运。
Genericide是一个由品牌知识产权专家们生造出来的英文词。这个词前半部generic是“一般化”、“普遍化”的意思,而后半部-cide是一个后缀,表示“杀死”的意思,比如suicide(自杀),还有genocide(有计划的灭绝),所以genericide意思是因为一般化而消亡,我觉得可以翻译成为“庸俗死”。“庸俗死”的例子在中国也可以找到。上个世纪初,美国有一家公司叫Simmons,专门生产钢、铜弹簧床及床上用品。最初Simmons的翻译是“雪门斯”,广告效果不佳。后来,该公司妙笔生花,把名称改译为“席梦思”,从此名称不胫而走,“席梦思”遂成中文弹簧床的代称,直到全国各地都开始生产“席梦思”,美国那家公司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庸俗死”。
请各位googler“百度一下”:为什么Google千方百计要避免的“庸俗死”,百度怎么不怕呢?
前一篇:判断诗与非诗的另类标准
后一篇:菲律宾人很穷,但穷的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