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见非洲一村之长

(2007-05-03 11:38:06)
标签:

非洲

乡村

分类: 走进非洲

阿比让是科特迪瓦的经济文化中心,在西非算是一个大城市。一到周末,在这里工作的外国人大都驱车向城南方向的海滩去晒太阳。当地非洲白领则喜欢出城北回乡下老家村里,与父老小聚。记得那天,我的同事喀利瓦塔回村邀我同往,我闲来无事,欣然答应。早晨从城里出发开车只走了十几公里,只觉得公路越来越窄,路边的野草越来越高,每隔几十米还能看见一个个一人来高的蚂蚁山。过了几座小桥,拐上一条颠簸的土路,喀利瓦塔告诉我这就算进村了。我回头张望一下,透过椰树林,远处阿比让的高楼大厦依然依稀可见。这就是非洲,从现代回归传统只要十几分钟的时间。

进了村,只见村里的房子东一座,西一座,朝向各异,多少显得有些凌乱。门前树下有些男人坐在地下在听半导体收音机,女人们在进进出出地忙碌。正在赤脚踢椰子“球”的一帮男孩子们看见我调皮的叫起来:“Chinois,Chinois!”(法语:“中国人,中国人!”)喀利瓦塔冲着孩子们喊了一声什么像是制止他们,又转过身来对我说:“我们去见夸西先生,他是我的‘cousin’(堂兄)。但他是村长。”我知道非洲人口里的“堂兄”,就像我们中国人平时爱说的“哥们儿”一样,只表示亲昵,并不一定真是有亲戚关系。说话间,迎面看见一株硕大的猴面包树,树荫下有一个中年男子坐在一块石板上闭目养神。喀利瓦塔悄声对我说:“这就是村长。”

晋见非洲一村之长

夸西村长见了我们,一边示意我们找块石头坐下,一边挥手示意叫不远处一个小伙子过来。小伙子过来,朝我们笑笑,挨着村长坐下。村长看了我一眼,却转过头对小伙子说:“欢迎!”村长说的是法语,我当然听得懂。这时小伙子小心翼翼地接过村长话头对我说:“村长说欢迎您。”我心里对这种拐弯的说话方式有些不解,但马上意识到这大概是乡下接待客人的习惯,所以对小伙子说:“谢谢村长!”小伙子于是又转过去对村长说:“客人说谢谢您”。村长接着又通过小伙子之口问我身体好不好,太太好不好,孩子好不好,等等。村长听说一切都很好,就赞叹说:“上帝伟大!”然后他又问:“有什么新闻吗?”我听了楞了楞神,他想打听什么“新闻”呢?小伙子照例传话说:“村长问你有什么新闻?”这时在旁边半天没吭声的同事喀利瓦塔提醒我说:“你想说什么都行。城里的新鲜事,国外的消息,哪怕说说天气都行。”我想了想,告诉夸西村长阿比让泻湖边由中国援建的国家文化中心兼剧院竣工了,今后非洲音乐家演出就有了现代化的场所了。村长听了连连点头,说:“那我们就不用去法国文化中心了”。说话间,不知不觉一个钟头过去了,喀利瓦塔提醒我下面要去他家去吃午饭了。我于是按照当地人特有表达方式向夸西村长“请求上路”(“Demander la route”)了。村长像是没听见似的,依然兴致勃勃的议论“新闻”。直到我第三次请求“上路”,村长才算听明白了,说:“请上路吧”,就此依依惜别。

有了与村长打交道的经验,我在去喀利瓦塔家的路上向他打听见了尊父母是不是还要找个人当“翻译”。喀利瓦塔介绍说,这是当地礼仪,村长必须要身体力行,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显示自己身份。同样,打探“新闻”也是村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时掌握时事动态,对村民负责。这些规矩在朋友家里都可以免了。“不过,”喀利瓦塔补充说:“道别的时候你还是需要‘请求上路’。按照我们的习俗,我父母不会马上回应。因为这样会给人以逐客的感觉。”到这时我才算明白为什么方才夸西村长一直到我第三次“请求上路”才应允。非洲兄弟的繁文缛节和拐弯抹角,不是和我们中国人很像吗?

http://blog.sina.com.cn/zhaihua

 

转载、约稿请电邮  huazhai@hotmail.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