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西文化 |
在国际机构当公务员,见到国内来客的机会不少。这年头老乡见了老乡,已不至于两眼泪汪汪,但寒暄两句套套近乎也是人之常情。一般来说,祖国亲人打听了祖籍、年龄、婚否以后,下面不可避免地要问您一个在老外看来有点敏感的问题:“你挣多少钱?”我被问的次数多了,熟能生巧,不知不觉地竟总结出十种标准答案。
(1)外交辞令
第一招是外交辞令。什么是外交辞令呢?常看电视新闻联播的朋友都知道,甭管那些记者问什么刁钻古怪的问题,新闻发言人总是气定神闲,先严正指出“众所周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立场是一贯的和明确的”,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警告“不要作影响两国人民友谊的事”,但绝不明确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按照这个模式,如果有人打听你挣多少钱,你不妨先小声地提醒对方:“这个问题您也就是跟我提提罢了,千万别问x(视情况填上美、英、法等)国人”,因为人家对这个问题的敏感性也是一贯的和明确的。然后上纲上线说这个问题处理不好说不定就伤害了人家的感情。如果这时你看出发问者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不妨再安慰对方一下:“没事,没事,其实我倒是无所谓”。
(2)实话实说
第二招与第一招大相径庭,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既然你问的直接了当,我就干脆来个实话实说:“您问我挣多少钱吗?我告诉您:不够花的。”不是吗?回想一下,当年在北京求学的时候,每月可支配收入不到20元人民币,除了满足生存权以外,总共还能剩下5毛钱,只够订一份《参考消息》。后来去法兰西留学,每月奖学金我算了一下,换成人民币大概相当于在北京念书时候的100倍。说来你也许不能相信,除了日常生活开销以外,连一份报纸也舍不得订了,想出去看一场电影也要算计算计。再后来在国外工作,每月收入大概又增长了十几倍,但是生活的压力始终不减,吃饭、住房、汽车、医疗、教育、时尚、娱乐,什么不要钱,钱多少才算够?也许哪位会说,如果您钱挣的像比尔.盖茨那么多,保证你会说够花了。也许吧。但是我有一次与一位比盖茨就少不多一点的大款吃饭,吃完了饭买单,这位先生那了账单左看右看,算了又算,生怕多算了。我看着奇怪:您这么富有,还在乎这么几块钱吗?大款一边从找回来的钱里留出小费,一边回答说:正是因为我在乎,我才富有。
(3)相对理论
这第三招要引进“相对论”的概念。不过我说的这个相对论,不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不是“狭义相对论”,而是购买力相对论。举例来说,你拿一块美元在美国街上或者商店溜一圈,可能除了喝杯饮料以外,实在是什么也买不了。如果是在中国,同样是一美元,也就是8块人民币,选择的范围就大多了:要么书本文具,要么针头线脑或者特色小吃,要不然坐上公共汽车从城东到城西溜一圈,这八块钱可能还有小有富余。由于美国生活费用高,所以一个在美国年薪5万美元的打工仔,可能连保姆都舍不得雇,到周末,刷房、除草、洗车样样自力更生。在中国,不要说年薪5万美元,就是年薪5万人民币,也是一个相当殷实的中产阶级,想吃就吃,想完就玩,决不会像美国的阶级兄弟那样专等sales(大减价)的时候才出去采购。
(4)无可奈何
有时候不管我怎样解释,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祭出相对论,国内朋友都不相信我其实真的不是大款。理由很简单:如果不是为了赚大钱,为什么在国外待着?如果没有发大财,干嘛都回来投资?其实,就是因为国内朋友有这种误解,所以许多在国外洋插队的中国人都感觉有点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干脆很少回国。我有一次回国,从机场出来打车,出租司机打听到我从国外回来,要在北京待一阵子,就立即建议我把他的车包下,每天车进车出多方便。至于价钱嘛,好说,一天一百美元如何?我无可奈何地说:“兄弟,我在外面混日子不容易,钱还真有可能比你挣得多一点,但绝对要比你想象的要少,信不信那就由你了。麻烦您在前面那个路口停一下,我坐地铁接着走。”
(5)合同规定
别看老外张口闭口“人权”、“自由”,号称可以随便骂总统和政府,但是就是老板和顶头上司骂不得。我在新公司报到,老职员提醒我说要记住三条。第一,老板永远正确;第二,老板还是正确;第三,如果不服气,回头想想第一条。老板不光有权威,还要和你正经八百的签个雇佣合同。这合同规定你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连一年能免费病多少天都有规定。当然,你一年挣多少钱,也写在这合同里了。有的公司还在合同里规定雇员不得对外(包括本公司同事)透露自己的工资水平,否则后果自负。这条规定虽然不尽情理,但也不妨当作一个招数来使用:对不起,为了保住我这泥饭碗,您还是别多问了吧!
(6)绝对隐私
第五招说罢,意尤未尽,即使合同里没有规定雇员不得对外透露自己的薪酬,其实西方人绝对不会对外人透露自己一个月挣多少钱的。工资连同年龄,这是西方人的“绝对隐私”。这是什么原因呢?相信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自会作出详尽的理论分析,但是我觉得事情也许没那么复杂。试想,在任何一家西方企业里,由于工资水平相差很多,一旦每个人的年龄和工资水平都是公开的话,那么不但老板一碗水难端平,而且员工心理也很容易失衡。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之下,久而久之,年龄和工资逐渐都成了说不得的“隐私”。所以,除非您有意破坏人家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还是把好奇心收一收吧。
(7)反戈一击
严格的说,这一招不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但我是亲身经历的。有一次我陪同一位国际组织的大专家访问北京,宴席上与几位政府官员海阔天空相谈甚欢。说着说着,我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一位官员漫不经心地问出了那个要命的问题。专家不愧为是专家,只见他不愠不恼,缓缓地说:“你们别以为我比你们挣的钱多,实际上你们谁都比我有钱。”听他这么一说,众官员更来了兴趣:“何以见得?”专家说:“咱们算算看,请你们用你们各自银行存款总额除以年薪,看看得几?2倍?不可能吧,至少是5倍,甚至10倍吧。你知道我的存款是我年薪的几倍?始终超不过1去。我还不是最穷的,我的许多同事还欠了银行一屁股的债呢!”当然老外并不是在影射我们的灰色收入甚至腐败,而是他深刻了解中国人的勤俭习性而已。
(8)故作深沉
这故作深沉的一招我想过多次,但是从来没敢试过,因为怕别人不理解其中的冷幽默。十多年前,我在法国认识一位在戛纳开一家名叫“大观园”中餐馆的华人老板,来到法国五十多年,但仍然一口扬州乡音。记得“大观园”里养了一只看门护院的大黄狗,长相凶猛。老板看我有点怕,安慰说:“没事,这狗见了外国人就叫,见了咱们中国人老老实实的。”我听了放下心来,又暗自觉得有点好笑:寄人篱下都五十多年了,还分不清谁是外国人。借国际电影节之福,生意兴隆,老板挣了不少法郎,但每天坐在桌前吸烟,默默地等远方亲人来信,等中文报纸带来国内讯息,聊解思乡之愁,也算得上是某种程度上的“二等”公民。如果有人问老板挣多少钱?我就建议他回答:我穷得就剩下钱了。
(9)社会地位
说了半天,都是钱呀钱呀的,俗不俗呀!钱不在多,有层次则灵。我的意思是问题不在于你挣多少钱,而在于你的社会地位。在国外的中国人九九八十一行,干什么的都有,好则当个脑力知识分子,苦则在餐馆或洗衣店卖体力。可惜绝大部分海外华人都混不到主流社会里去,别说参与当地政治,当部长、做议员,就是在大公司当弄个主任级科员当当的人也是凤毛麟角。最尴尬的时候就是赶上居住国的体育代表队和中国队在国际大赛中相遇,中国队输了窝火,中国队赢了也不敢欢呼,又怕洋邻居窝火,惹出事来划不来了。相比之下,在国内当个主人翁,或上九天揽月,或下九洋捉鳖,全看自己的本事和兴趣。哪怕是身处逆境或者国足又输球也还是可以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至少图他个痛快。
(10)实话实说
根据我的经验,这九种回答视情况相机灵活使用,再加适当发挥,一般来说发问者听了大多数都会知趣地就此打住,就不再问了。只有那么一回,我碰上一个穿着和作派都和国际接了轨的新好男士,他听了我的回答后,又不紧不慢、斯斯文文地追问道:“翟先生,我还是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呢,您回答也行,不回答也行:你到底挣多少钱?”
人家话说到这份上,如果我再云山雾罩不直奔主题也说不过去了,所以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说: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