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四海游记 |
这次在菲律宾吕宋乡下,带了电脑,但是没有上网的机会。晚上在菲律宾的小镇里,看事先下载的凤凰卫视2006年4月4日“冷暖人生”节目“乞讨村里的李家父子”。这是一个关于甘肃岷县中寨镇小寨村一个乞讨村的故事。这个村子有200多户人家,八成至九成的村民都不读书,也不识字,都把乞讨当作一种职业,是天经地义的生财之道。故事里的李家,李老汉很清楚读书的意义:“不读书,就是一辈子要死,寻吃讨要讨死,死了埋掉。下一辈还要寻吃讨要。” 靠着乞讨,儿子高中毕业,而且考上了湖北的一所大学。5000千元的学费,用成本价卖了骡子得1300元,剩余的还要靠乞讨。儿子进了校园,父母就到外地掏钱。第一天,老汉拉二胡要了50元,母亲只要到了10元。这下生活费就够了,再要到的钱就可以给儿子做学费了。要了10来天就要到了500多块钱,“赶紧给娃寄过去”。说到这里,母亲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主持人陈晓楠说她找不到准确的语言来形容这种笑容。此后,上了大学的儿子劝说父母不再出去讨要,并被媒体炒作成为“拯救小寨人灵魂”的英雄。村里人对此很不理解,认为李家靠乞讨送儿子上了大学,却劝别人不要乞讨,道理上说不过去。在这种情况下,李家父母不好意思再外出乞讨,但是儿子念书还是要钱。尽管日子过得艰难,李老汉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只要儿子将来找到工作,这些钱都会还上。
这个故事写到这里,尽管令人心酸,却也还不出人意料。在节目的最后,记者在一位全村借高利贷最多的一位村民家采访。这位为了儿子上中专借了3万5000元高利贷,每年光利息就要还7000多元。这不是利息,这是尊严的代价,这是读书收益的期望值。震撼吗?但是,促使我写这篇博客的原因还不在于这些,而是这位不识字的村民家里墙上贴着的一幅“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年画,年画上面还贴着一个条幅:
“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