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想到就说 |
继大陆方面为赠送台湾的一对大熊猫起了“团团”、“圆圆”的乳名之后,日前又为台湾当局领导人阿扁赠送了美国版的“乳名”:“麻烦制造者”。
大陆方面对台湾方面的官场的机构和职称的称谓是很讲究的。海峡两边的媒体看得多了,也总结了几条:
台湾地区用语/祖国大陆用语
中国/祖国大陆
总统/台湾当局领导人
大选/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选举
行政院长/行政部门负责人
国防部长/防卫部门负责人
外交部长/涉外部门负责人
……
所以祖国大陆对台说什么、使用什么词汇、什么词汇要不要打引号都是精心考虑,按照预案发言的。在这个背景下,当我看到新华社报道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李维一2月8日在国台办例行记者会上就台湾当局领导人扬言考虑废除“国统会”及“国统纲领”、催生“台湾新宪法”定稿、“以台湾为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三个诉求的评论时感到颇为惊讶,因为李维一先生称“台湾当局领导人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再次说明他是两岸关系、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麻烦制造者和破坏者。”
要知道,如果陈水扁的“诉求”付诸实施的话,按照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的规定“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大陆已经可以考虑使用“非和平方式”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也就是说,由于陈水扁的行动海峡两岸可能陷于战火之中,无辜的老百姓将受到涂炭。如果美、日干预的话,一场地区性乃至更大范围的武装冲突也是现实威胁。如果说这一切都是陈水扁为了一党之私、逞一时之快而引致的后果,陈水扁该当何罪?当年香港末代总督不顾中英双方的协议,执意推行单方面的“政改”方案,被中方官员赠与“千古罪人”的称号。与彭定康相比,陈水扁的罪过简直就是“罪该万死”。而且,陈水扁似乎生怕大陆以为他这次的“台独”言论如以往一样只是说说而已,在2月8日对台“立法院长”王金平表示,是否废除“国统会”是“总统”可以批定的议题,由他陈水扁说了算。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李维一仍然轻描淡写地以“麻烦”来形容两岸一触即发的战争危机,以“制造者”来描绘战争贩子陈水扁呢? 虽然李维一也点明陈水扁是“两岸关系、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破坏者”这样比“麻烦制造者”要重一些的词汇,但是国内外媒体的标题不约而同地引用了“麻烦制造者”作为大陆的正式表态。这样的表态和用词给世界传递了什么样的讯息?
所谓“麻烦制造者”(troublemaker)本是英语中的一个司空见惯的词组,按韦伯斯特辞典的解释就是“有意”或者“无意”引起“麻烦”(trouble)的人,而touble则主要指精神上的焦虑、不适或者物理意义上的不便和混乱。把“麻烦制造者”用在台湾领导人身上是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发明。克林顿在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以后称李为“麻烦制造者”,主要是指李登辉给美国带来的“不适”和“焦虑”。而当时大陆方面对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反映强烈,各界人士纷纷集会,通过媒体强烈谴责李登辉分裂祖国的言行,正告李登辉等人悬崖勒马, 回头是岸, 不要自甘堕落为历史罪人、 民族败类。事实证明,大陆的尖刻批评不但没有起到震慑台湾分裂分子的效用,反而在客观上壮大了“台独”势力在选举中的声势。
那么现在大陆对于在分裂路上走的比李登辉更远的陈水扁没有使用激烈的言词,却低调地借用了美方的“麻烦制造者”一词,说明中方解决台湾问题已从两岸恢复接触之初的“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转变为“寄希望于美国压力、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向台湾赠送人见人爱的大熊猫,并起乳名“团团”、“圆圆”就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体现,而把美方的习惯用语“麻烦制造者”转赠与阿扁作“乳名”则是寄希望于美国压力的期盼。理由很简单,“台独”势力对于美国的“焦虑”比对大陆的“愤慨”更在乎。
大陆这一招是否有效,让我们拭目以待。如果再不灵验,下一招是不是就该把《反分裂国家法》派上用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