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想到就说 |
我所在的国际机构,职员们有很多到世界各国出差的机会,但是有一个国家大家都争着去,这就是我们中国。为什么中国这么有人缘呢?我在同事们中做了个随机调查。答案有很多,有人钟情古老的神州文化,有人青睐物美价廉的商品,还有人喜欢品尝色香味美的中国烹饪。除此之外,几乎所有人都提到在中国出差和到其他国家不一样,国内接待单位安排周到妥贴,事事不用操心,舒舒服服当个“外宾”的感觉真好。
这“外宾”二字引起我颇多的感触。算起来本人在国外生活的时间也不短了,也认识不少在国外的华人朋友。不论在那个国家,我们学生很少被当作“留学生”得到特殊照顾,毕业了在学校当教师也没有“外教”的待遇,做生意的时候没有“外商”的优惠,在企业工作的更不算“外国专家”,充其量也就是个准国民待遇,何曾体验到过“外宾”的感觉!也许您会说在国外长期生活的人入乡随俗,人家当然不会拿你当外宾看。但是,即使是我们到国外短期访问的代表团,对方接待单位也多半是公事公办,很少会像我们国内一样招待外国客人山珍海味或者安排游山玩水。
当然,我们中国泱泱大国,又是礼仪之邦,讲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外国朋友热情招待还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如果刻意以洋人为本,把“外国人都说了”当作评判事物的是非标准,那就不免有失体统了。不久前,我有一位中国同事率团去国内出差,副手和团员都是清一色的西方人。在某市考察期间,代表团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应邀对该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发表看法。录像之前,电视台方面向代表团提出,出于宣传效果的考虑,最好由那位洋人副团长接受采访,因为由一个外国人发表对国内事情的看法对观众可能更有说服力。好在我的同事深谙国情,也很有肚量,所以同意了这个安排。但是他又不大放心这位外国人掌握不住分寸,所以一五一十用英文写了发言纲要。采访时副团长先生照本宣科,再通过翻译翻成汉语,电视上看着跟真的似的,效果自然不错。
说到电视节目,我又联想到国内足球篮球比赛画面,上场的队员中都能看见不同肤色的外国人面孔,特别让住在国外的中国人看着舒心。哈哈,曾几何时,现在也有老外愿意到我们的国家打工。只有一件事我弄不明白,为什么国内媒体都把这些外国球员称为“外援”?球员踢球,老板给钱,谁援助谁呢?我看“外援”不妨改为“外(国球)员”更贴切。过些年,来中国的外员更多了,干脆就把“外”字去掉,球员就是球员。
再说了,大家都在一个地球村住着,还是不要见外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