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份寿司地数我儿子托马斯·库克英国 |
分类: 四海游记 |
中国人有句老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在外旅行,就要把“粮”换成“钱”,最好是美元,那才真是走遍天下也不怕。今年夏天,趁着放假和家人一起到英国旅游。到了伦敦希思罗机场,一过海关迎面就看见熟悉的托马斯·库克外汇兑换点。汇率牌显示美元汇价1比1.6左右,和当天报纸上公布的价格差不多,还算公道。当下拿出1000美元旅行支票,潇洒地签上字,交给柜台里的英国小姐。小姐验过证件,一按电脑回车健,哗啦哗啦地打印出兑换清单。接着从抽屉里拿出一叠呈紫红色的钞票念念有词开始一张一张地数钱:“51,52,53......”咦,这是什么意思?怎么一上来就是51呢?只听小姐数道:“......58,59,500”。这就更蹊跷了,从59一下子蹦到500。还没有等我想通是怎么回事,小姐已经点完钞票,总共620英镑外加一把硬币。我有几分犹疑地接过钱,觉得有点不对头:1比1.6的汇率,换1000美元不应该是1600多吗?怎么就让她莫名其妙地数成600多了?小姐接待世界各地的顾客多了,早看出我的疑惑,解释说:“你这是到了英国啦!”可不是吗,1英镑等于1.6美元,换1000美元也就是600多块,一点没错。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币值高于美元,英国就是其中之一,怪不得许多游客都不习惯。
正是因为英国币值高,标价绝对数字小,才更有欺骗性。换了钱出机场,叫了出租车,一打听进城大约需要40块。乍一听不贵嘛:才40多!当下就坐了进去,过一会儿才琢磨过味来:“这40可是40英镑,合60多美元,相当于500多人民币......”。有500多块钱在中国买张飞机票也能飞挺老远的吧!
埃及富商阿里·法耶德(也就是戴安娜公主男友多迪的父亲)开的哈罗兹商厦,已经成了伦敦一景,游人买不买东西也得去转一转。那天在哈罗兹转了一阵,想找厕所方便一下。按照箭头指示,绕过好多豪华商品柜台,才找到厕所入口。我带着儿子往里走,没承想里面还有一道门,一位穿深色西装的英国大汉拦住了我的去路:“One Pound only”(只要一个英镑)。我摸出两个英镑递给看门大汉。大汉盯着我儿子问:“多少岁了?”当他听说孩子是12岁,有还给我一个英镑,说16岁以下儿童免费。只见他推开左侧一扇小门,放我儿子进去。又把我的那一块英镑塞进正门的一个投币孔,门好象自动就开了。不愧是老牌工业国家,什么东西都显得发达。
上厕所要钱,吃饭就更贵了。在哈罗兹商厦底层,有各种特色食品:英国式炸鱼加薯条、阿拉伯的羊肉配古斯古斯(一种面粉团加佐料做的菜)还有印度的咖喱米饭等等。看了半天只有日本餐比较能够接受。我儿子点了一盘日本寿司(紫菜卷米饭团,里面有生鱼片),花了15英镑。盘子端上来,一共立着6个拇指大的寿司。儿子吃了不过瘾,又要了一盘。我们夫妇俩合着要了一大盘寿司套餐,38英镑一份,够不够就是它了。软饮料2英镑一杯。结帐的时候,一看帐单:一共74英镑,但是帐单底部还有一行小字:“Service chrage has not been added”(不含服务费)。最可气的是店主居然在这行字下面画了一杠,以示提醒。这不是明摆着瞧不起中国人吗?我当然不会忘记加上10%的小费。于是一顿日本便餐,花去80英镑(就不要折成人民币了,免得自寻烦恼)。真是不到英国不知道自己钱少。
也许读者会问,英国有不贵的东西吗?还真有,特别是与文化有关的商品和景点。比如在英国卖书不征收增值税,所以报纸书籍价格相对便宜。英国有一份叫Metro的综合性日报,干脆就是免费,每天早晨在地铁站钱发送。有时地铁里一车厢人,几乎人人捧着一份Metro看,显得特有文化气息。在英国还有伦敦许多博物馆、科学馆和艺术馆都是免费。我们去大英博物馆看到了许多中国古代青铜器、瓷器、字画和古埃及的文物,直赞叹英国人重视文化事业,这么珍贵的文物展出居然不要钱。儿子听了插嘴说:“都是别的国家的东西,不让他们交钱就不错了,他们怎么敢要钱呢?”
少逛商店,多参观博物馆。在英国一番“文化苦旅”,几天后离开伦敦时手里居然还剩了几张英镑的票子。在机场又回到托马斯·库克外币兑换点打算换回美元。有了以前的经验,现在我可是心中有数:我们现在是在英国,100多英镑大概能换回160美金吧。柜台里面这回坐的出纳员是个小伙子。他接过钱,也念念有词地数了起来:“51,52,53,150......”。结果差不多,过程依然有几分可疑。在离开英国前,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为什么您一张口就是51呢?”小伙子听了我的问题也是一脸茫然的样子,好象是在说:“这还用问吗?”他拿起三张50英镑一张的票子,抽出一张数道:“50
— 1”,又抽出一张:“50 — 2”,然后手上剩下一张:“50 — 3”,然后抬头问我:“All
right?”(没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