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想到就说 |
昨天介绍了李敖先生独特的读书方式,网友houwb留言道:“大师的方法有他的独到之处,但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心狠手辣”把书“分尸”的,我就做不到,但也很想看书之后能记住些有用的东西,华兄,我看你也是博览群书,而且引经据典,可否请教你读书的好方法?”
要不是网友来问这个问题,我还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是如何读书的。这么一想,还真觉得我的读书方式有几分特别,而且有很强的“功利性”。一般来说,读书的第一步是要买书。每次逛国内的大型书城就感到非常的沮丧,书都堆成了山,怎么知道要买哪一本好呢?而且书店重点推介的书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明摆着是它想卖给你的书,而不一定是你最想买的书。我还有点“逆反”心理,凡是你想卖给我的,我就觉得目的不够单纯。所以只好走到人少的柜台,凭运气,说不定看到一本喜欢的书。喜欢的书也不一定要买,还要看看内容有没有“可用”之处。所谓“可用”就是是不是写文章、写书的时候可以引用。我不会像李敖那样下剪子把书分解,但是我会在文章中引用书中的内容,这样也就记忆深刻一些。假如没有可以引用的内容,我一般不会买。买来的书我决不会大卸八块,但是喜欢在上面批注涂抹问号惊叹号,想来是和老人家学来的。批注有一个好处,一写上字这书就彻底归你了,而且20年后再看当年“幼稚”的批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慢慢地写的文章多了,出了集子,买书就多了一个内容,那就是买自己的书。自己的书是买多少本也不够的,因为经常要送人“请指正”。所以不论在哪个城市那个书店,只要卖我的书,就买一本,留下发票做个纪念,书将来送人。上次去香港与老同学相聚,没有带礼物,幸而在香港简体字书店看见了自己的书,花不了多少钱,却是很得体的礼物。所以我读书有很强的“功利性”,那就是要以读书养书,读书写文章,写文章挣了稿费再买书,形成读书-写书-买书的良性循环,现在基本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还有一类出版物——严格说不算是书——我很喜欢买,那就是各类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收获》、《十月》这样的文学刊物。我买这样的刊物,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纯属消遣。而且在消遣过程中,还可以顺便了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因为小说中描写的人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奇闻轶事、大千世界、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有趣味。即便是写得不好的小说,也往往有若干细节可以回味。我觉得没有比看现代中短篇小说更有效的了解中国的方式了。我不大喜欢“纪实文学”,因为读起来感觉很假。“纪实文学”和小说有相反的特征,前者大结构是真的,细节是虚构的;而后者的大结构是虚构的,细节往往是作者的生活体验。我更关注生活的细节,喜欢以小看大,这也是我写文章的风格。
这就是我的读书方式,作为对houwb网友的回答。想起来和李敖大师也有若干相同之处,最基本的就是“读书有用论”。不知各位博客网友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