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西文化 |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说得不错,但是听到美国人力资源专家提到另一个“知彼之己”的观点,算作对孙子兵法的一点补充。
什么是“知彼之己”呢?
专家在白板上用蓝笔先随意画了两个圆圈。然后说第一个圆圈代表你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知己”(self-description),人固有自知之明嘛!另一个圆圈代表的不是你对别人的看法,而是别人对你的看法(description by others),矫情一点说就是“彼之己”。好了,到底是“知己”重要还是“知彼之己”重要?
人力资源专家说了:你自己对自己怎么看,其实irrelevant(没有关系),要紧的是别人对你怎么看。但是你知道别人怎样看待你吗?在西方的大公司中,许多大小主管都做过“360度”调查,也就是说向其上司、同事、下属们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假设性的情形,请他们回答你在那些情况下会如何反映或者行事。作为对比,大致同样的问题也请被调查者本人回答。
按照专家的观点,无论什么人大致都有“自我满足”的向上心理(satisfaction needs)和“自我保护”的保守心理(security needs)。在此基础上,人又可以分为“与人为善”型(people orientation)和“工作偏好”型(task orientation)。自然,“待人和蔼”的特征与“自我保护”的心理相关,而“工作偏好”型又与“自我满足”的相关,这四个特征量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圆。当然具体到每一个人,画出来就不是一个圆形了,因为一般来说这四个特征量反映在每一个人身上不可能是等量的,必然有凹凹凸凸。
最关键的是,根据你自己对自己的估价划出的凹凸曲线和根据“360度”调查所画出的凹凸曲线有多少重合之处。就像专家在白板上画得两个圆圈,可能会有三种情况:第一,两个圆圈完全重合,两个圆圈部分重合,两个圆圈完全不相交。第一种情况说明该人是一个真正的“牛”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知彼之己”,自我调整到最佳状况。这种人专家说他还没有见过,我想想好像也没有见过。第二种情况是最常见的情况,两个圆圈有交集,自我评价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多或少有出入,这种出入一般是量的区别。比如你自己认为你是一个以工作为重的人,而别人认为你是个“工作狂”,这就是量的区别。如果属于质的的区别,比如你自己处处以工作为纲,却认为自己是一个“与人为善”的老好人,那么可能就是第三种情况,两个圆圈根本不相交。换句话说,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别人认识的你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这种人不少,但是例子却不好举,搞不好容易伤人。根据已经公开出来的资料来判断,大陆的芙蓉姐姐和台湾的李敖大师有可能属于这种情况。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你的职业、官运甚至财富固然要看你自己的努力,但是更要紧的是你周围的人对你怎么看你。如果别人认为你能干,觉得你有潜力,你就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才能。反之,如果你在别人的心目中形成了固定的刻板印象,被看作是碌碌无为的人,不管你的真实水平如,你想获得重用也就难乎其难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设法改变别人对你的错误印象。当然,如果别人对你的估价高于你自己对你的估价,那么不妨听之任之,尽量维持自己的良好行星。
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法兰西民族自视甚高,但是却不被所有的人认同。比利时人常常喜欢说一个发财致富的妙方:“你去市场上买一个法国人,然后再按这法国人自己对自己的估价把他倒卖出去即可。” 扮演“世界道德警察”英雄角色的美国人也很郁闷,为什么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都不喜欢美国。
至于我们中国,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当然是没得说:勤劳、勇敢、有志气、有能力、不怕鬼、不信邪,永远不称霸。这种话在家里说说给自己鼓鼓劲也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了解世界上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真实看法。我们自己给自己画的圈,与外国人给我们画的圈有多少交集?这是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