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此另类解读法国骚乱:新华社记者太出格?

(2005-12-29 09:01:41)
分类: 想到就说

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20051229日的年终特刊,在“2005年世界风云·我们见证”的栏目下发表了该社驻世界各地记者写的专稿,驻伦敦记者写“我目击伦敦恐怖袭击”、驻伊斯兰堡记者写“我走进南亚地震灾区”,驻巴黎记者当然要写“我亲历法国巴黎骚乱”。

 

从这个题目来看,似乎该记者曾混迹于烧车暴徒之中至少现场采访过参与烧车的青年。其实不然,记者只不过是“生活在法国”凭在白天在“街区转悠”而已。尽管算不上“亲历”,但是却不妨碍这位记者得出了自己的观察和结论。

 

观察一:这场骚乱“烧”而不“乱”,各国新闻媒体对法国骚乱的报道有失“夸张”。

 

该记者这个观察可圈可点,“各国新闻媒体”是否包括中国新闻媒体?对于巴黎骚乱的报道,中国媒体是否客观?中国记者对法国暴乱报道是否受到了国内舆论“导向”的限制?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这位记者的笔下,“当地人的生活基本没有受影响,商店照常营业,学校照常开课,居民照样该吃吃,该喝喝”。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不用看其他各国的“夸张”报道,就看法国各媒体当时的报道,也不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当时有许多学校被烧,学生上学受到影响,还有华商的仓库被焚毁,他们算不算“当地人”,他们的生活能不受到影响吗?

 

观察二:烧汽车是法国人惯用的一种发泄感情的方式,算不上骚乱。

 

这个观察也颇有新颖之处。我在法国生活多年,从未听说或者体验出法国人有这样的“惯用”的“发泄感情的方式”。而且,此次参与烧车的青年大部分是北非移民,他们的烧车是否参考了法国人惯用的发泄感情的方式?在该记者的笔下,全法每天被烧的汽车有几百辆,“只不过”这一次多少了几辆,而且“他们中一些人觉得烧汽车不过瘾,于是开始烧学校,仓库等建筑。”好一个“只不过”!好一个“不过瘾”!该记者有没有采访过骚乱青年,他们烧车烧房子就为了“过瘾”吗?有没有采访过仓库被毁的华商,他们对“只不过”被烧掉的家产是什么样的心境?

 

观察三:法国政府重视给中下层百姓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已经为穷人作了很多事,真不知道这些参与骚乱的年轻人怎么这样不满足。

 

这种“歌德”的高论连法国官方自己也没有底气说,因为他们并没有解决穷人街区的基本问题。该记者仅仅凭着在街上的“转悠”和未具姓名的“阿尔及利亚裔老人”的一句话,便得出如此结论,实在难以服人。建议新华社记者以后写报道引用一些具体数据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新华社记者的结论(原文照抄):“而骚乱的真实原因,是因为新一代移民青年不顾家庭背景、教育水平以及职业能力不如法国原住民的客观现实,妄图得到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法兰西土地上、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网均很牢固的原住民完全相同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如果说读这位记者文章前面几段还是“难以苟同”的感觉,那么看到这样赤裸裸种族主义的结论,我只想说:愤怒!该记者的结论与以勒庞伟代表的法国极右派一脉相承,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新一代移民的不屑和歧视。请问该记者:

 

作为法国公民的新一代移民,凭什么不能得到与其他法国公民“完全一样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什么叫“不顾客观现实”?难道新移民就应该永远满足于贫穷、落后?难道公民平等是一种“妄想”吗?该记者是否知道法国的立国之本是“自由、平等、互助”?

 

恳请《参考消息》为发表这样的错误文章向中国和法国公众道歉,呼吁撰写该篇报道的记者为自己的不当言论公开道歉并更正。

 

另外:在国际语汇中,“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一般指被外来殖民者侵扰而生存受到威胁的少数族裔,不能用来表示一个原本就生活在自己土地上的主流族裔。将祖祖辈辈生活在法兰西土地上的高卢人称为“原住民”,有失妥当,而且有为反移民的种族主义倾向张目的嫌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