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家的孩子

(2011-03-26 14:25:04)
标签:

唐小冲

乱弹

血统

直觉

孩子

身上有

父母的

影子

杂谈

十三岁的时候,我认识了张。张是小姐姐的同学,比我年长八岁。

 

记得是个暑假,张骑着车来了。他从车上拎下一大捆文学杂志和画报。好像有《人民文学》、《萌芽》和《十月》之类,说是送给我的。

 

张其实早已经高中毕业。据说他报考中央美院文化课没过,打算再考一次。那天太阳好大。白皮肤、身材高大的张在太阳下显得容光焕发。小姐姐听说我认识她这个学美术的同学很诧异,她说,这个张,人很有才气,不过花心得很。但那天,张在大太阳下忙里忙外的,竟是寡言少语甚至是有点腼腆的。年幼而喜欢文字的我,一向以为花心的人应该都是眉飞色舞或者巧舌如簧的。

 

尔后我上了高中。

我与张联系很少,只因故见过几次面。说是见面,其实都是张为我推荐他喜欢的文学书籍。记得我读卡夫卡,就是他推荐的。但是后来,不知因为什么缘由我们开始通起信来。一般都是张写的多,我写的少。

 

学美术的人,一般都能写得一笔好字,张也不例外。他的信引经据典写得文采飞扬的,而且都写得老长老长。其实他的信,很多我并没有看懂。但是我能隐约地感觉到他喜欢我。然而,他却并不是在对我表白情谊,而是仅仅把我当成一个愿意倾听、并且他以为能听懂的人,我以为仅此而已。可是大姐知道了这回事却义正词严命令我:你不要和他来往啊。

末了,老大好像还嘟囔了一句,比人家大这么多也好招惹。。。

 

我揉捏着张寄来的洁白的纸页,有点茫然,有点失落,也有点挫败的感觉;高高的晴空下,仿佛闻见一股青草在土地之上的气息。

但到底,心下里就存了芥蒂。加上学业紧张,我真的不理睬张了。他再写信来,我也不回。

 

后来,我听说他在追我的一位名叫田桦的学姐。依据是,张给田桦画了好多素描。

 

说起来,田桦我也是认识的,是个弱柳般的绝色大美女。即使以今天的审美眼光看,当年的田桦仍然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大美女,比什么章子怡、周迅之流的明星要美多了。记得有一次田桦来找小姐姐。因为下着小雨,田桦打着一把带柄的雨伞。那年头,雨伞远没有今天这么多花样;田姐姐撑的那把伞,其实就是一柄普普通通的黑布雨伞。然而那柄黑雨伞,却恰巧是被身材纤细、高挑,面孔精致、浑身散发出一种大都市气息的田姐姐撑着。于是在我眼里,那伞,也就很不一般起来。可以说,至今我都还钟情带长柄的伞,喜欢各种碎花的衣衫,想来与美人田姐姐不无关系。因为那天,撑着黑布雨伞的田姐姐,身上穿的就是一件粉蓝碎花的长衬衫。那份素淡而清甜的气质如惊鸿一瞥,令我自此难忘。

人的一生,一定会在某些方面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只是自己却未必能够意识得到。

 

再后来,我就读大学去了。因此也就彻底失去了关于张和田桦的讯息。直到宝宝出世之后。

 

宝宝出世之后的某年。暑假。我在一位同学的家里聚会,碰见了另一位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女同学与我并不同班,却很惊喜再见到我。她说虽然我们素无往来,她却一直很崇拜我。--我信。学生时代,我一直是因为成绩拔尖而被老师捧上天的学生,一般同学都不会不认识我。问题是这位女同学说,还有多位同校的学长,也要来参加那天聚会。并且,都会如约带来自家的孩子。

那次聚会,张也来了。那是分隔十几年之后,我们第一次再见。

 

那天晚上,一群年龄在五到八九岁的小孩子,在七嘴八舌间张牙舞爪地陆续到达。主人对我介绍他们,这是谁家的,那是谁家的;其实从头至尾,我都是一头雾水。因为学生时代的那些人,平均都要比我年长三到四岁,最大的甚至比我年长七八岁。主子尚且面目模糊,更遑论他们的小喽啰。为示自己平易合群,我随口问了一句:哪个伢是张的?

我听说张生的是儿子。

 

同学却卖个关子不说。她说要考考我的直觉。

伊是文艺青年,所以对所谓感觉啊、气场啥的坚信不疑。

 

一堆小毛孩被推到我面前。女孩,自然不在考虑范围。

抓过来一个小男孩。圆头圆脸,小身子敦敦实实的。面孔微黑。男孩扬起头看我,是小眼睛;

不是。直接帕斯过去。

 

再来一个。孩子尖尖的小脸黄黄白白的,看着我的眼睛里有点不安。

不是,下一个。

 

终于到了那一个。

小家伙比同龄人几乎高出一头,小平头剃得跟青皮瓜似的,头顶上的毛桩子直扎手心。跟别的收拾得山清水秀的孩子不同,那孩子松松垮垮穿着一件长及膝头的白色圆领衫,下面竟光着小屁股。迎着我的眼睛,是毛茸茸的,勇敢的;除了一派专注与好奇之外,甚至还有探询。我注意到,孩子吹弹得破的雪肤下面,几乎能看见流动的红晕。

毫无疑问,就是他了。我喊。

 

事实证明,我猜中的那个灵气逼人的孩子就是张的儿子。淘气,好动,闯祸不断,却阳光、纯净。相貌还在其次,那气质,那氤氲着的气场,绝对就是张的。

 

每一个孩子的身上,一定有着父母的影子。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坚信不疑。有人愤愤不平地列举孩子的种种不是,却不知道,那些不是里没有哪一样不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出处。

 

同学的直觉论,因为我的英明神武,多了一个佐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分又至
后一篇:田子坊的阳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