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千年家居·非房产 |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房地产市场颇有“冰火两重天”的气象——当华北小城镇的土地便宜到一两块大洋一亩,住宅便宜到几十块大洋一所,连北京城里的四合院都只不过相当于大学教授一年薪水的时候,华南发展较快的几个大都市却寸土寸金,一房难求,地价甚至比今天都要高。
————以下是正文—————
谁都知道,现在广州房价很高,地皮很贵,但您要以为这只是最近几年或者十几年的事儿,那就错了,因为早在八十年前,广州的房地产价格就已经贵得非常离谱了。
惠爱路您知道吧,也就是现在的中山路,1932年临街地块“每井起价至七万元”(1932年12月2日《中央日报》第六版《番禺居,亦不易》)。“井”是民国广州最常用的面积单位,等于一亩的六十分之一,每井起价7万元,说明每亩起价是420万元。
每亩420万,听起来好像挺便宜似的。可是请您注意,这420万元可不是人民币,而是毫洋。毫洋是抗战前华南地区流通最广的货币,购买力仅次于“袁大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一度比“袁大头”的购买力还要强势),按照当时的行情,420万元毫洋可以兑换9870万克白银。现在白银多少钱一克?起码5元。好吧,就算每克5元,9870万克值多少钱?将近5亿元人民币!花5亿元才能买一亩地,现代中国有这么贵的地皮没有?没有,现在京广沪三地单价最贵的地王也才一个多亿一亩而已。
地皮如此之贵,房价和房租自然也非常之高。在抗战前的广州东山以及市中心,新建的欧式公寓,小小的两室一厅,月租就要港币30元(当时港币在广州很受欢迎)或者毫洋40元。而根据1934年出版的《广州工人家庭之研究》一书记载,当时工人家庭每月总收入在毫洋15元到50元之间。这说明一家人的工资全都拿出来还不一定够租一套像样的房子,更别说买房了。
又据1931年广州市政府主编的刊物《新广州》第一卷第二期披露,当时全市80万常住人口,只有2万人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剩下的要么挤在工厂宿舍里,要么租房,这说明住房自有率只有2.5%。现在广州市的住房自有率是多少?官方数据显示已经达到了70%。当然,实际上肯定没这么高,但是怎么也不会像民国时那样低到2.5%,是吧?
说出来您可能不信,其实在民国时代,高房价、高房租和极低的住房自有率是除了北京以外几乎所有大城市的通病,以至于1927年郑振铎去法国留学,惊奇地发现“巴黎的房租竟然比上海便宜”(郑振铎《欧行日记》,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