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才有家并不是中国人的固有观念
(2011-01-16 15:16:36)分类: 千年家居·非房产 |
这几年大伙常说,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有房才有家”,不管多穷,都以租房为耻,以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为荣。
说这种话的人,肯定不了解中国房产史,然而更多的朋友却跟着他们人云亦云。这种论断就跟咱们经常说的某某地方“有史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样,都是不顾或者不懂史实的瞎讲。事实上,这个“有房才有家”的“传统观念”并不怎么传统,更不如何根深蒂固。
在唐朝,租房的比比皆是,贷款买房的却在史料中见不到。请不要断言在唐朝不可能贷款买房,唐朝虽然没有银行,购房者一样可以贷到房款,一是可以找当铺办理抵押贷款,二是唐朝社团发达,老百姓可以自由成立各种“义社”,晚清时盛行于江南的民间金融互助组“钱会”,在唐朝早已铺天盖地,如果社团成员为了早日买房,是完全可以从社团里贷到款子的,只不过人家不愿意因为买房而贷款罢了。唐朝人不以租房为耻,在唐人笔记里您能看到,不管官员还是商人,在长安、洛阳两大都市租房的非常多。宋朝就更不用说了,北宋宰相韩琦说过:“自来政府臣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止。”南宋哲学家朱熹也说过:“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文武百官租房居多,包括宰相都可能租房。
甚至到了民国,各大都市住房自有率都低得要命,政府和百姓共同谋求的,是人人有房住,而不是家家有房子。从1912年到1949年,从国民政府到日伪政府,所有的住房规划都是以最穷的人都能“租得起房”为目的;北洋政府时期北京社会调查所对1428户常住居民的调查显示,市民的居住目标也是租上舒适的房子,而不是买上舒适的房子。那时候,腰缠万贯的前清遗老、下野军阀,以及虽然不那么有钱但绝对算得上中产的文化名人如鲁迅、茅盾、徐志摩等等,大多租房,也没见他们谁以没房为耻。
所以“有房才有家”并不是中国人固有的观念,而是房改以后这些年大伙居住需求不断上涨、而租房市场却非常落后、再加上相互攀比的风气越来越盛,才冒出来的一种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