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千年家居·非房产 |
敬告广大傻逼:
一、这篇文章纯为谈古,没有借古讽今或者古今对比的意思,你们别动不动就问“你写这个是什么用意”;
二、我从来不认为古代比现代好,民国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好。现代中国虽然有种种毛病,古代中国的毛病如果拎出来却会更多。我所写到的旧中国的变态现象,现代中国依然存在;而现代中国的变态现象,在古代中国几乎也都能找到对应。我很烦这种停滞感。
三、不要以为房价高低全由人口密度决定,更不要自以为是说什么“古代地广人稀、房价很低”,南宋初年杭州城区的房价收入比远远超过现代北京,民国时期公共租界的居住成本之高恐怕也不会低于今日上海。我希望我的朋友都有点儿独立意识和专业精神,别老是很傻逼的主观臆断加人云亦云。
以下是正文。
——————————————
到了1930年,北平市财政局土地股评价委员会对全城住宅进行调查与评估,评估的结果是小洋楼最贵,每间均价400块大洋;普通楼房次之,每间均价176块大洋;四合院瓦房再次之,每间均价130块大洋;普通平房再次之,每间均价80块大洋。这时候银元的购买力已经下滑,一块大洋仅仅相当于30元到45元人民币。我们假定一块大洋折合40元人民币,每间房建筑面积平均是20平方米,可以很直观的得到1930年北京住房的平均价位:小洋楼每平米800元,普通楼房每平米352元,四合院瓦房每平米260元,普通平房每平米160元。跟现在的北京房价比,简直便宜到死。
同样在1930年,北平市社会调查所对全城工薪阶层的家庭收入进行记账式调查,调查对象共有2300家,包括小学教员、人力车夫、三等巡警、纺织厂工人和店员,每家平均月收入16块大洋,折合人民币640元。这种收入水平当然是很低的,不过跟当时房价比可决不算低,因为那时候的工薪阶层攒几年钱就能轻松买小院,而我们现在的工薪阶层攒几十年钱也甭想在北京三环以内弄一套小户型。
现在北京房价跟区位有关系,基本上是离市中心越近,房价就越高,CBD房价跟远郊房价比,能高出好几倍去。民国时北京房价也受区位影响,以当时市面上交易最多的普通瓦房为例,单价最高的都集中在正阳门大街、王府井大街、珠市口、大栅栏、廊房头条、西河沿东部这些地方,每平方丈(只计建筑面积,不含空地)能卖到370块大洋,折合人民币14800元;其次是西长安街、东安门大街、户部街南夹道、金鱼胡同、干面胡同、方巾巷、闹市口、沟沿头这些地方,每平方丈能卖到310块大洋,折合人民币12400元;再其次是马市大街、羊市大街、猪市大街、花市大街、西直门大街、鼓楼东大街、南闹市口、北闹市口、太平桥、鸭子庙、什锦街、府右街这些地方,每平方丈能卖到235块大洋,折合人民币9400元。
每平方丈大约是11平方米,我们把平方丈计价换成平方米计价,即使是区位最好的普通瓦房,均价也只有1345元,是今日北京同地段房价的几十分之一。
那时候北京房价之所以会如此之低,最直接的原因是房多人少。原住民不消说,家家户户都有住处,即使外来的新移民,也可以很轻松找到一处落脚的地方。1930年北京常住人口大约150万左右(含郊区),而住房却有119万间(含楼房69755间、瓦房702231间、灰房418530间),再加上因为没有门牌而没被政府统计到的大量棚屋,差不多可以人手一间了。
不过从时间上纵向来看,民国北京住房充足、房多人少的景象并没能一直保持下去,至少在1937年被日本人攻占之后,北京由于日本侨民和华北农民的涌入而出现了短时间的房荒。
从空间上横向来看,房源充足、房价偏低的北京在民国众多都市当中也仅是特例。无论抗战前还是抗战后,其他都市如上海、南京、重庆、汉口和广州,居住成本都远远高于北京。像上海,公共租界人口密度是北京城区人口密度的20倍不止,地价更是北京地价的百倍以上,同样面积和同等户型的公寓,在北京租一间每月只需几块大洋,在上海则需要几十块大洋,还不算数额巨大、几乎相当于几十年房租的挖费和顶费(民国上海房荒严重,二房东转租时趁机向后来的房客收取金条,称为挖费或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