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里没有钉子户
(2009-02-13 18:10:35)分类: 千年家居·非房产 |
天津的地价本来不高。光绪十二年,塘沽区东沽街居民张纯先生卖地给天主教堂,东西一百丈、南北十八丈的一块宅基,只要了纹银四百两。众所周知,六十平方丈为一亩,那块地长一百丈、宽十八丈,面积是一千八百个平方丈,刚好三十亩。三十亩卖四百两,每亩只卖十几两而已。
一进入民国,前清遗老来天津置业,下野军阀来天津避难,很多老外如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也蜂拥而至,天津迅速繁荣起来,地价自然随之飙升。在民国十五年,靠近日租界的地皮每亩要价一万两,靠近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地皮每亩要价两万两,这时候再到塘沽区东沽街买块宅基,给不到五千两一亩,卖家是绝对不会出手的。也就是说,从光绪十二年到民国十五年,短短四十年间,天津地价上涨了几百倍。
地价飙升,房价也飙升,而且中国的住房消费者总是买涨不买跌,价格越高,房地产越火爆。在民国十五年前后,天津城内原有的空地都盖满了楼房,旧日的平房也很快地拆掉重建,前清遗老和一些实业派人士纷纷买地建房,然后转手卖掉,使得工价一天比一天高,灰石砖瓦供不应求,自主建房者想买砖,必须提前一年预约才能买到。当时有一首竹枝词唱道:
租界街基价倍腾,房金移转即加增。
更多阔佬营三窟,土木工程日日兴。
说的就是民国时期天津房地产市场的异常繁荣景象。
空地开发得差不多了,有些人又打起了义地的主意。所谓“义地”,就是具有慈善性质的公共墓地,里面埋葬的大多是些无人认领的死尸。天津有几十块义地,有的是商会用来安葬同乡的,有的是政府用来安葬饿殍的,很快地,这些义地被开发成了住宅。
开发之前得拆迁,义地怎么拆迁呢?需要把坟墓挖开,把棺材抬出来,运到远郊去安葬,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异地安置”。可是为了加快拆迁进程,那些负责拆迁的人直接就把坟头平掉,倘若哪座棺材出露地面,就抬出来劈开,死尸烧掉,棺材当柴禾卖。当时的《民风报》刊登记者评论,有这么几句很有意思的话:
义地变卖,旧棺迁徙,经理其事者伤天害理,将未尽腐烂之尸截开,……碎棺卖做柴,住户购柴时须仔细辨认。
该记者骂拆迁者“伤天害理”,其实有点儿过了,他只要穿越时空来到21世纪,看看现在某些地方是怎样拆迁的,就会彻底原谅他那个时代的拆迁者。另外,如果他善解人意的话,可能还会对现在的拆迁者产生同情之心,同情他们的压力之大和工作之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拆迁面对的都是活人,活人有欲望,会反抗,很容易跟拆迁者产生冲突,使得拆迁工作很难进行。不像民国时拆迁义地,无需宣传,无需劝导,无需断水断电断交通,无需雇佣黑社会上门殴打,甚至连补偿款都不用支付,拆迁户就很配合工作了。推土机轰鸣声中,死者的家园纷纷倒塌,期间没有钉子户,没有上访,拆迁工作有序进行,死者目前情绪稳定。
附注:
1.塘沽区张纯卖地给天主教堂一事,见于《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第1451页。
2.文中那首竹枝词出自《丙寅天津竹枝词》,“丙寅”即民国十五年。文中提到的民国十五年天津地价也出自该书,原书用的货币单位是银元,为便于比较,我给转换成了白银。转换比率按银元一元折合白银六钱八厘。
3.义地强拆事件和《民风报》记者评论转引自《塘沽新闻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