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
小时候在农村上学,条件很差,没有自来水,也不通电,举凡城里学校有的,我们那儿都缺,像电灯啦、电话啦、风扇啦、空调啦、投影仪啦,统统没有,更加没有暖气。夜里上自习,每个教室都要挂上汽灯,那种灯烧汽油,又白又亮,晃人眼,还发出嗤嗤的声响,既像温泉喷水,又像瓦斯漏气。教室盖得也简陋,墙是土坯,屋顶是石棉瓦,几根柳木棍并排一钉就是门板,缝隙大得可以钻进一个人去,前后两排窗户,都有窗棂,都没有玻璃。在这种教室里上课,过夏天还好,穿堂风横冲直撞,屋里比屋外还凉快;过冬天就惨了,全班二十四名学生,个个冻得小脸发紫小手流脓,边上课边不停地跺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一股股尘土飘扬起来。
为了取暖,我们班主任从家里拎来一炉子,用木头生着了,放在教室中间,屋里顿时春意盎然,温馨无限。就在这盎然的春意和无限的温馨当中,我们班主任给我们开了个班会,号召全班同学捐煤球。我们班主任说,学校资金有限,不可能给我们的炉子供应煤球,为了保证同学们以后不再受冻,我们必须自己努力,搞些煤球过来,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起来力量大,我们要想搞到更多的煤球,只靠一个人两个人是不行的,也是不公平的,最好大家都从家里拿几块煤球过来。我们班主任还说,咱们不搞平均主义,以后要按各人捐煤球的多少来安排座位,捐煤球最多的同学可以坐在炉子旁边,少捐或者不捐煤球的同学只能坐在门窗附近。
或许您会认为我们班主任这个办法太势利,但是那年冬天,我们的炉子一直火光熊熊,我们的教室一直温暖如春。在学期末的数学试卷上,我们班主任还出了一道别开生面的应用题:
今有小明、小芳、小红、小亮四人,共用一个火炉取暖,小明捐煤球二十块,小芳捐煤球三十块,小红捐煤球四十块,小亮捐煤球五十块,假设他们按照捐献煤球的多少来安排座位,已知小芳的座位离火炉一米,请问小明、小红、小亮三人的座位离火炉各有多远?
长大后,来城里念书,教室里都有暖气,冬天上课再不受冻了,但却常常怀念起全班学生合作取暖的日子。再后来,念了大学,进图书馆翻书,在宋初文人笔记中读到一段,也是关于合作取暖的:
庐山白鹿洞,游士辐辏,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冬备,号“乌金社”。(陶榖《清异录》卷下,器具门·乌金社)
说的是五代时期,一帮书生在江西白鹿洞书院求学,每到冬天来临,都要集资买炭。倒跟我们当年全班同学捐煤球生炉子差相仿佛。
据说白鹿洞书院开设有《算法统宗》课程,近似现在的数学,料想其岁末试卷上,也会来这么一道应用题:
今有元、亨、利、贞四人,醵金买炭,以备冬寒,元出银二十钱,亨出银三十钱,利出银四十钱,贞出银五十钱,伊以出资为据,置酒设座,已知元距炉五步,问亨、利、贞三人各距炉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