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千年家居·非房产 |
对公务员来讲,元朝要比宋朝好得多。宋朝原则上不分房,京官无论大小,一律租房居住,偶尔分一回,也只照顾部级以上领导,以及战功赫赫的将军。元朝则从建国起始,就给半数京官和所有地方官分了房。这种房子,史称“系官房舍”,类似后来的机关大院。
可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公务员,据好事者考证,元朝公务员仅占总人口的0.5‰。换言之,每2000个人里面,平均只有一个能住公房,其余1999个都要自己解决住房问题。那时候,除了将作院这个国营的大型建筑企业,不存在专门的开发商,二手房交易正受宗族打压,宋朝那样大规模的公房出租风光不再,民间的租房市场要到明朝才会复苏,因此所以,那1999个人走的还是自主建房这条路。
假设当时有个叫李小二的人,此人不是公务员,没有公房轮到他住,按照我们的要求,他必须建一处四开间、带小院、漂漂亮亮的青砖大瓦房。
首先,李小二要做个预算:为建这套房,需要多少黄土、多少木料、多少青砖、多少板瓦、多少石灰、多少铁、多少铜以及多少铝。再算一下装修材料,大概需要多少麻捣、多少桐油、多少朱砂、多少藤黄、多少青黛、多少紫檀、多少绿华、多少细墨、多少定粉和生漆。预算做好后,小二就可以去建材市场了。
元朝的建材市场比较分散,如果小二是大都人,那么他买木料要去卢沟桥,买青砖要去阜成门,买板瓦要去琉璃局,买石灰要去东土城,买各种金属要去沙坡峪。买颜料则方便一些,出门就是颜料铺。另外还有黄土,这是所有建材中需要量最大的。本来随处能取土,不需要购买,自从至元十三年下了红头文件,不仅城内严禁取土,在城郊取土也要受罚,想用土必须找五城兵马司申请,然后拿着批文到少府监购买,一车土宝钞30文,童叟无欺。
建材大体备齐,小二选个良辰吉日,开始动工建房。今天咱们迷信分工,功能退化,别说建房,连装修都要被人像傻子一样玩;而在元朝,广大人民几乎都是兼职的建筑工人,只要给他足够的地皮、材料和时间,一个人就能把房子建起来。李小二当然也有这个本事,但他不逞能,为了赶进度,除他本人掂着瓦刀上阵外,还雇了一个泥水匠、一个木匠和两个坌工。泥水匠带着泥镘、泥托,木匠带着刨子、水平尺,坌工带着麻绳编的泥兜子,他们包工不包料,小二管钱不管饭,各自努力,彼此默契。
约摸三个月以后,李小二的新房拔地而起,连买料带雇工,合计花去宝钞140贯,折合人民币9000元。
这里一直没提地皮的事儿,因为在元朝盖房不用买地,递个申请上去,政府会批一块官地给你的,以后每月交一次租金,时称“地基钱”。
几点说明:
1.元代“系官房舍”来自多种渠道,有接管前朝政府的,有接管白莲教的,有抄家抄来的,有无主归公的,也有工部牵头、将作院承包新建的。关于“系官房舍”如何分配与使用,参见《通制条格》第30卷,“官舍”条目;
2.假定每2000人中有一人是公务员,则其余1999人并非都要自己解决住房问题,因为还有士兵,士兵的住房应由国家营建,即使短期内建不起来,原则上也会发放租房补贴,让士兵借住附近民房。为使问题简化,这里不考虑士兵;
3.卢沟桥是大都西南最重要的木材集散地,从西山一带砍伐的树木,顺着永定河水运到这里,或按原木出售,或锯解成板材。阜成门在元代叫“平则门”,至元十三年,工部在此开设窑厂,烧制砖瓦和瓷器。琉璃局归少府监管辖,是元朝初年“大都四窑厂”之一。东土城有石灰厂。沙坡峪有铁矿。当时城中也有出售建材的商店,例如木行、铁铺、漆铺等等,但我总觉得去那种店铺买建材太傻,所以让李小二跑远一些;
4.元代疆域辽阔,居民建房未必都像李小二那样麻烦。像西域高昌居民,土坯打垒、白垩涂墙,很省工;再如漠北上都居民,平地挖洞,蒙草作顶,很省钱。短短千字文,不求面面俱到,这里只说中原和江南的青砖瓦屋;
5.文中还提到取土限令和土地年租制度,均见于《元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