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和尚的度牒与房号

(2007-02-21 12:07:07)
分类: 旧闻新读·非历史

花和尚这人您知道,《水浒》里的,原名鲁达,军官出身,只为三拳打死了镇关西,怕吃官司,才出家做了和尚。

还记得他出家之前,曾经躲在一姓赵的员外家里,那赵员外劝他道:“您犯了人命案子,走到哪儿都可能被抓,在我家待长了,又免不了走漏风声,与其这么提心吊胆东躲西藏的,不如出家做个和尚吧。”鲁达点头答应,于是由赵员外送他到五台山文殊院,就近落发为僧了事。

《水浒》写的是宋朝故事,宋朝对户口实行分类管理,鲁达出家之前是个军户,日常点卯,时时操练,犯了事儿很容易被抓;出了家就是个寺户,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改名换姓,潜身佛门,从此不再怕网上追捕,每年严打也打不到他的头上。所以对鲁达来说,当和尚实在是一条光明大道。

不过和尚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赵员外说得明白,他祖上给文殊院舍过钱,是人家的大施主;本人又跟文殊院老当家的是哥们儿,关系很铁;更重要的,他先前买过度牒,也就是出家人的资格证书。有那道度牒,鲁达就能成为名正言顺的出家人;没那道度牒,鲁达就是野和尚,好比当司机的没有驾照,开小巴的没有运营证,卖烟花爆竹的没经过安检,既不受法律保护,还有可能被追究责任。

假如《水浒》写的是真事儿,换言之,假如鲁达和赵员外实有其人,那么他们应该生活在北宋末年,彼时宋徽宗在位,敬道排佛,管和尚管得很严,一度用度牒来控制和尚的数量和品质。理论上,国家每年发行度牒一万道,每道售价220贯,只许用来剃度那些识得经文、有大愿心的所谓善知识。鲁达和赵员外虽然出得起220贯的购买价,却不是什么善知识,所以度牒本不该轮到他们。然而度牒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在那玩意儿上戳上自己的名字,就能减免赋税,就不用再服役,而且如前所述,还能借此遁入空门,逃避通缉和严打,所以申请购买度牒的人很多,每年一万道根本供不应求,大伙明着申请不成,就走后门、托关系,倒把真正想出家的朋友挤在门外了。

我有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北宋末年的度牒有点儿像今天的购房许可证。度牒能带来许多好处,购房许可证也能带来高额差价;度牒每年仅有一万道,一个城市每年上市的经济适用房也只有那么几百套。它们的数量都有限,它们都是宝贵资源。宋徽宗规定度牒只准卖给善知识,一如地方政府规定经济适用房只能卖给穷人,这样做出发点当然是好的,然而有资源就有竞争,度牒一经发售出去,就像经济房开始摇号,谁也不能保证只有善知识才能拿到。一般来说,有限资源最终分配到哪些人手里,不在于他们是不是够资格,而在于谁的路子更野,关系更硬,消息更灵通。赵员外有路子,所以鲁达才能变成花和尚,只有愿望没有路子的朋友,您一边排队去。

 

几点说明:

1.这篇文章前面叙述得长了一些,还没等到升华到炒房上,就已经超出了栏目限制。这样收尾,主题很平庸,没什么新意;

2.度牒制度老早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考证和论述也俯拾皆是,这里只提宋徽宗,因为他对度牒的管理远比前面几个皇帝更规范,此前发行度牒只为敛财,到徽宗才把度牒发行和宗教品位联系起来;

3.关于徽宗年间度牒的发行数量和官方价格,见于《宋会要辑稿》职官13之22,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七日诏令:“祠部每年额,合给一万道。已降朝旨,每道价钱220贯文。”北宋每贯只合770文,220贯并不等于220千——有些朋友喜欢忘记这一点;

4.一如今天炒卖房号,北宋末年也炒卖过度牒,大观二年八月,时任礼部尚书的郑久中上奏徽宗,说“权豪之家上下其手”,使民间度牒价格暴涨。宋徽宗在郑久中的奏折上有段批语:“法令者,政治之大本,官私之所守,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盖官失守,人玩禁也。度牒之值,禁不得减,兼并权豪之家公然买不如价,至或高估物值以相交易,是法不足以禁,而令有所不行也。”他说得很对,但没说到根儿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