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把自己的作品比做“孩子”,像技术部门提出的“养儿育女般做研发”,而怀孩子、生孩子、养孩子的方法一定要科学得当,避免造成难产或流产。生产部门按已有的生产流程直接生产有形的产品,他们的“孩子”一般都能顺产,但把无形的想法变成有形的作品,这种“孩子”流产难产现象较多。
比如分配给策划部门一个任务,让他写一个策划案或公关方案,假设给他规定一百分钟的时间,结果那个鬼(余世维博士的口头禅)九十五分种打腹稿,苦思冥想就不生孩子,最后五分钟该出成品了,最后才“剖腹产”硬拿出来,拿出来还是一个死孩子。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这一百分钟,你要十分种打腹稿,赶紧先“生个孩子”,九十分钟修改,或者打几个腹稿拿出几个方案来,优劣对比选择最好的那一个,再改善再修改。这样一开始生的孩子他可能长得不怎么样(婴儿没多少好看的),但生下来以后再培养,好的方案好的文章都是修出来的,孩子的养育过程就是不断完善不断修改的过程。我们有些人正好相反,九十分钟打腹稿,十分钟修改,要不是任务催得紧,干脆就不生。研发部门三个月拿不出正式的产品、没有最终的结果这是很正常的,生产线三个月没有大改变,产品三个月没有大的改进也很正常,但是如果一点想法也没有,一点建设性方案也没有,那就不正常了。根据现有的基础缺陷做改进,根据消费者不断提出的新需求做提高,抓住一个需求先怀上一个孕育,把六七斤的“小婴儿”(你的计划你的初步设计)培养成一米八的小伙子(成品)。而有些人追求完美,孩子长不到一米八我就是坚决不生,这样不憋死才怪!还有的想一胎生一窝,一下子解决遇到的多个问题,结果又没有那么大的生产能力,努力几个月一个孩子也没怀上,我们很多年轻人的工作效率低就是这样造成的。
我以我写博客做例子,企业最初的广告方案、制度、文化都是我一手策划的,但企业大了以后,慢慢地我参与得越来越少。06年写博客之后,觉得手生了,好多一念之间的想法因为没有记下来再也想不起来了,这让我非常遗憾。后来我试着记录,一开始写得不成样子,但我坚持先怀一个,写不成大稿子我就写小感悟。比如足球博客,我因为借势顺利地踢进一个球就想到了企业传播要借势,因为有记者拍摄视频走神而丢了球感慨做事业不能三心二意,后来越写越顺到一发而不可收拾,我品尝到了博客这个“孩子”不断成长的快乐。我曾让公司的主管写文章,从中整理思想提炼管理观点,很多人自以为自己写不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都是本科以上的学历,虽然多是学工科的,高考时再偏科语文也会考个七八十分,为什么不写呢?就是认为自己写作水平不高,不行我就不写,躲它十年以后他们的手就生了,最后还真一点也写不出来了,一年也生不出一个有思想的“孩子”来。
为什么我带队伍时要常常死盯过程,在布置一个重要的工作时,一定要在他做到十分之一时看他们的进程?因为每个人的草案都不是完美的,主管的任务就是肯定下属的做法,纠正下属的不完美,帮他们保证方向。现在年轻人看到干得工作好的人很羡慕,其实不知他们出思路时扔了多少稿子呢!所以主管们也得从中掌握辅导下属的时机或火候,不要任务布置下去像没事人一样,张口闭口的只要结果,而是要像助产士,甚至再往前一步做保健医生,在其刚刚有想法做方案计划时,就要明白其方向,指点员工的过程,监督过程,帮下属生一个个健康合格的孩子。
推荐文章:
跨越“老人墙”,改写“现代史”
“我是学管理的”是定位的败笔
专业归属感,让学生一生“卖”给太阳能
自古忠孝难两全?
“成功”所需的“大胆”和“小心”
言路·行路·心路
企业如何面对“成人礼”?
“世界第一”的喜与忧
企业家一天的生活:“看上去很美”?
破译消极密码,过快乐人生
咱自个儿得成全自个儿——塑造“三自力”
破茧重生 自已造化自己 ——塑造“三自力”中的自造力
麦奎尔的激情给“成长瓶颈”突破的启示
没有“去我”就没有“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