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乔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下,我终于在不惑之年成为QQ一族。记得过去每年辅导本科毕业论文时,都有学生索要QQ号,尤其是在外地实习或上班,总想利用这个手段为自己省事。而我每次都是遗憾地说:我没有。我从不在网上聊天。我从学生们惊诧的眼光中,分明看得出对我年华老去的叹惋。
这回,在乔老师的指导下,我去买了话筒和耳麦及摄像头,乔老师一下子给我安装了三套聊天系统,什么oovoo,什么skype,自然还有
QQ。虽然乔老师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教,但一下子还是弄得我手忙脚乱。经过几番实践,最后发现还是普及面最广的QQ好用。乔老师带我加入Q帮的初始目的,是为了与远在纽约的周老师联系,但周老师哪里只能用skype系统,而这个系统,我和乔老师试验了几次,都没成功,只好暂时搁置。
周老师没见成,但点燃了我的QQ热情,且欲罢不能。每次网上周游,必先挂上QQ,一有动静,便连忙起身查看,是哪位嘉宾光临。扫兴的是,这里的黎明和深夜静悄悄的时候居多。一想,主要是加为好友的人数太少,于是,常扳着指头清点自己的人马,Q龄已有一个多月,虽然不时主动身边熟悉的人包括学生明送秋波,但数来数去,可队伍只是当年胡司令在沙家浜的规模: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心中自然难免凄惶。
于是,愈发羡慕那些Q里兵强马壮的实力派。听乔老师说,她的Q里已加有几百位好友。着实令我目瞪口呆。乔老师说,由于人太多,她每次上来都有无数人打招呼甚至构成了骚扰,使得她不得不隐身上网。为了和我聊天不受干扰,她甚至又专门申请了一个新的QQ。类似的说法,从其他资深的Q友口上也听说过。
对于这种说法,我始终将信将疑。而且总是联想到《甲方乙方》里的那个片段,大明星徐帆受名声之累想过普通人的生活,最后又受不了无人问津的冷落。也许,乔老师们的烦恼,是我等初级Q民所不好理解的。总之,我上网非但不隐身,而且恨不得象个话痨式地大声疾呼:快加我,跟我聊吧。呵呵。
调侃归调侃。其实说到底,对于Q这个东西,我过去一向是有偏见的,认为是个无聊的事情,消磨时光,玩物丧志。尤其由Q引发的一系列道德问题,更使我将它视为洪水猛兽。现在看来,我的认识是有偏颇的。合理地利用QQ,将它作为一种沟通、交流乃至学习的工具,还是大有裨益的。比如,昨天我便在Q里辅导了两个外地的学生,即时互动,效果显著,比电话方便得多。再有,与一些电影爱好者讨论问题,在激发灵感,促进思维上,也是效果明显。我几次发现,自己的一些奇思妙想都是在聊天时不经意蹦出来的,其匪夷所思,自己都称奇。
有Q以来,上网时间明显增加,一有闲暇便处于网上狂奔的状态。作为与Q还处于蜜月期的我来说,昼伏夜出成为经常的起居时间表。但是长期这样,恐怕会成为“网瘾中年”。那不仅会沦为笑柄也会影响正常的工作。期望过一阵能恢复旧日生活的规律。恳请大家监督我。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