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徐维邦的俩徒弟(上)

(2009-01-10 15:38:01)
标签:

夜半歌声

电影史

娱乐

分类: 闲影漫话

马徐维邦的俩徒弟(上)马徐维邦的俩徒弟(上)

 

    《邵氏电影初探》一书入手。此书是03年第二十七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举办的“邵氏名片大映”活动,借此契机由香港电影资料馆编辑而成。资料翔实,视野开阔,角度丰富,十分好看。入手后,每晚入睡前都要读一两篇。昨晚读的是黄爱玲撰写的“未因素淡失颜色”,谈的是“邵氏”文艺片的演变。其中一节提到了马徐维邦在“邵氏”的两个弟子:袁秋枫和罗臻。

 

    众多周知,马徐维邦是三十年代名满海上影坛的大导演。风格凌厉,尤其以导演恐怖片见长。改编自西片《歌剧魅影》的《夜半歌声》使马徐导演一举成名。《夜半歌声》成为中国恐怖电影的经典之作。在不同的时期,被不同的导演不断地翻拍。我们所熟知的,有于仁泰拍摄的香港版本、杨延晋导演的内地版本。鲜为人知的是邵氏曾在六十年代也翻拍过一次《夜半歌声》。

 

    邵氏的版本正是由马徐维邦的大弟子袁秋枫导演。马徐南来香港后,电影生涯一直不如意,也许,一个人的事业高峰过早到来并非全是好事,马徐维邦也像奥逊·威尔斯一样,一生的创作都难以超越自己的处女作。而且,他的晚景比美国的那个电影神童还要凄凉。五十年代,马徐维邦拍了一些国语电影,但都不太成功。之后便只能靠拍廉价的厦语片度日。后来无片可拍时,甚至要靠救济金度日。他出车祸的地点,便是领救济金的路上。

 

    袁秋枫便是马徐导演拍厦门语电影时的副导演。袁秋枫一定难忘启蒙师傅对自己的影响。因此,当他加入邵氏后,有机会独立执掌导筒,第一部国语片,便是重拍师傅在上海时期的那部恐怖经典《夜半歌声》。邵氏版的《夜半歌声》拍摄于1961年,令人叹惋的是,马徐维邦正巧在那一年的二月十四日因车祸罹难。也许,冥冥之中,二者有何机缘?

 

    马徐维邦的电影风格最大特点是德国表现主义风格。而《夜半歌声》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影片的光影处理、空间造型的安排、鬼魅般的人物形象乃至于深入骨髓的神秘感,都散发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气息。使人联想起茂瑙的《吸血鬼诺斯菲拉多》。

 

    袁秋枫的版本相当忠实于师傅的原作。影片也分成上下两集。据黄爱玲说,袁秋枫十分尊重原作,甚至有照抄师傅的剧本之嫌。但也有改动。其一是,第二女主角绿蝶的变化。原作中的绿蝶与孙小鸥是一对恋人,她是个纯洁、勇敢又正直的姑娘。但是,邵氏版本中的绿蝶,是由艳星范丽扮演的,因此必须在色情展示上对观众交足功课,于是一名率性而为的好女子就变成了一个贪慕虚荣的轻浮戏子。这一角色的位移当然是和邵氏迎合时尚的娱乐至上的方针有直接关系,或者说是受到片场制度的制约。

 

    不过,作为一个文人出身的导演(袁秋枫做过战地记者),与大部分中国的文人导演一样,都对电影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认为文艺不仅是供人消遣,而且是反映时代的工具。在邵氏版本的《夜半歌声》中,袁秋枫借赵雷扮演的宋丹萍之口,大发感言,抨击时事。黄爱玲认为,这个版本的《夜半歌声》反映了袁秋枫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邵氏这个商业大阵营中的矛盾与妥协。

 

    我的认识是,类型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是,片场制度的力量更强大。相比较而言,作者的风格确实永远处于弱势。在片场的制约下,能够发挥个人风格的导演,必有金刚不坏之身和处变不惊之术。

 

    正缘于此,我越发敬佩伟大的约翰·福特,和更伟大的希区柯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