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徐维邦的俩徒弟(下)

(2009-01-11 11:53:53)
标签:

邵氏电影

秋海棠

娱乐

分类: 闲影漫话

马徐维邦的俩徒弟(下) 

    马徐维邦的另一个“邵氏”弟子叫罗臻,也是文人出身。以拍摄文艺片见长。他的编剧处女作,便是与马徐合作的《琼楼恨》(1949)。六十年代加盟“邵氏”后,罗臻成了邵氏的“四大王牌”之一。1964年,罗臻翻拍了一部师傅当年的名作,这就是《新秋海棠》。这个电影上映时,易名为《红伶泪》。与马徐维邦的原片相比,罗臻的《红伶泪》改动很大。用黄爱玲的话来说,两个版本的《秋海棠》,是两种情怀,两种电影。

 

    先说马徐大师拍摄于1943年的《秋海棠》,上下两集200分钟。中心人物自然是秦瘦鸥原著中的男主人公。马徐选用了男生女相且有较高京剧艺术修养的吕玉堃扮演秋海棠,确实是不二的人选。而扮演罗湘绮母女的李丽华,当时年方十八,正值如花似玉的青春年华。虽略显稚嫩,确已显出大家风范。

 

    再看罗臻的《红伶泪》,首先是主角的位移。主角由秋海棠变成了他身边的同台演出的女伶。巧的是,这个女伶正好是李丽华扮演的。这个调整的原因,按黄爱玲的说法,一是当时的邵氏片场实在找不出一个吕玉堃这样的演员来,二是新派武侠电影兴起之前(六十年代后期之前),香港电影界包括邵氏的文艺片都是阴盛阳衰,盛行的是以女演员为中心。

 

    因此,李丽华在二十一年后,再次出演新版《秋海棠》,并且担纲主演。虽说年近四十老了点,但她是京剧科班出身,戏的味道十足。那个年代,除了她,还有谁能演出旧时梨园女子的那份情态呢?黄爱玲由衷地感叹。

 

    从戏的角度来看,罗臻的《红伶泪》拍得是相当不错的,剧情合为一集。流畅、紧凑,好看。但是,与他的师傅马徐的原作比起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旨趣。马徐的《秋海棠》,抒发的是一种浓浓的旧中国或北京的情怀。所以,他以一组前门、天坛等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照片作字幕衬底开场。第一镜便是一个十分牛B的运动长镜头:镜头从院落内廊吊灯滑下,缓缓地摇过四合院,戏班里在师傅的呵斥下七、八个练功的孩子,摄影机从院子缓缓走到内堂,最后停落在呆坐在窗前想心事的吕玉堃身上。不费一言,便将秋海棠的身世和成长环境清晰饱满地交待出来。其镜头的精炼,几乎可直追希区柯克《后窗》的开场。

 

    马徐维邦的优点在于,并不急于叙事或营造矛盾冲突,甚至淡化情节。而是集中笔墨酝酿人物的情感,将人物的这份情感拍得细腻缠绵、丝丝入扣。尤其是对于特写的运用,夸张用力。比如秋海棠被毁容后的面孔,马徐维邦细致地用特写镜头表现那张被痛苦扭曲的脸。黄爱玲认为,马徐维邦是在用拍默片的方法来拍摄这部有声电影,特写的运用犹如德莱叶的《圣女贞德》。

 

    因此,马徐维邦注重的是人物极端的炽热的情感。这种情感何尝不是大师自己内心世界的写照。到了六十年代的“邵氏”,片场的环境,时过境迁。大家更关心的是如何把一个鸳鸯蝴蝶的故事拍得热闹好看。其它都可以抛弃。所以,这部《红伶泪》与秦瘦鸥的原著已经相差甚远。而罗臻与师傅相比,最大的差异或者说不足,是丧失了文艺电影的文人情怀。这不是个人的原因,是时代使之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为Q狂
后一篇:再见塞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