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算起来,偶看张彻的武侠片已有20年。这20年大致可分3个时期:
初识张彻,是在八十年代初。张彻导演的《西安杀戮》、《大上海1937》在内地公映。
80年代给偶看的次数最多,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香港电影是《少林寺》,由此形成来大陆拍外景的少林电影潮流,可惜除了刘家良那部《南北少林》,大多乏善可陈。
张彻也加入了来内地拍片的潮流,拍了《西安杀戮》和《大上海1937》,还有后来的《神通》。
据说这是张彻走下坡路的作品。与《少林寺》相比,张彻电影的动作更火爆,更血腥。
张彻不太讲究故事,服装、布景的随心所欲也使习惯了写实风格的内地观众感到别扭。比如,《西安杀戮》故事发生在20年代,可片中人物却都飘着长发,披着大氅。
这种制作上的粗枝大叶,与长于考据的李翰祥和胡金诠大不相同。
张彻的解释是:为突出侠客浪漫、飘逸的风度,不求历史逼真。
也对,武侠世界本来就是成人的童话。
再见张彻是九十年代,内地引进了香港电影《龙蛇争霸》(又名《义胆群英》。这是张彻各个时期的众弟子为纪念师傅拍摄电影百部的纪念之作。由倪匡编剧、吴宇森和午马执行导演。故事是黑帮争霸,大致是张彻当年开创的《马永贞》之类的“上海滩”题材电影的翻版。
张彻于1969年与梁丽嫦共结连理,婚后膝下虽无儿无女。却桃李满门。捧红了很多电影明星,使偶大饱眼福的是,张彻各个时期的弟子纷纷在《龙蛇争霸》中亮相:姜大卫、陈观泰、李修贤、罗烈、狄龙、谷峰、岳华,还有唐佳、袁和平两位师傅……
遗憾的是看不见傅声。早在几年前傅声已死于一场车祸。英年早逝,不能回来给恩师拜寿,令人惋惜。他可是张彻当年最喜欢的契仔啊。
片中表现的男性情义、舞蹈般的枪战、浪漫的暴力,风格即是吴宇森的,也是他的师傅张彻的。
全面观摩张大师的电影则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了。
随着新加坡天映集团大量修复发行邵氏老电影,偶等晚生后辈借助DVD才得以一窥张彻电影底全貌。
感谢DVD,感谢D版。
这时期,偶基本上看了大部分张彻底重要电影:《独臂刀》、《金燕子》、《边城三侠》、《大刺客》、《独臂刀王》、《新独臂刀》、《报仇》、《双侠》、《十三太保》、《无名英雄》、《刺马》、《保镖》、《方世玉与洪熙官》、《方世玉与胡惠乾》、《拳击》、《叛逆》、《那咤》、《少林五祖》、《少林寺》、《少林与武当》、《五毒》、《残缺》、《水浒传》、《荡寇志》、《射雕英雄传(1-3)》、《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碧血剑》、《马永贞》、《大刀王五》、《第三类打斗》、《大盗歌手》、《年轻人》、《朋友》、《小煞星》、《鹰王》、《唐人街功夫小子》、《八国联军》、《小煞星》、《游侠儿》、《飞刀手》、《八道楼子》、《江湖汉子》、《上海滩十三太保》、《海军突击队》等(《仇连环》本月已发行,期待一哈)。数量之多,恐怕是偶看的香港电影导演的作品之最。
这些电影基本上是邵氏出品的。邵氏的重要导演中,很多成名后都跳槽单干,长期坚持服务于邵氏的,除了楚原,就是张彻。也许,这也是受武侠精神的影响吧。
张彻一生拍片过百部,类型题材广泛多样:武侠、历史、动作、歌舞、喜剧……体现了在导演高度商业化的制片环境下的特点。
难能可贵的是,张彻能敏锐地捕捉观众口味和社会时尚的变化,自创电影类型,始终处于电影潮流的前列。因此,他的电影大多卖座,票房常过百万,人称“百万导演”。
他开创了残缺美学风格的武侠片,一部《独臂刀》,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直到90年代,徐克还从中汲取灵感,拍摄了《断刀客》。
《马永贞》引发上海滩题材的功夫片。
《少林五祖》是最早发掘南少林功夫的范本。
《哪吒》开创了神话武侠片。
神秘诡异的《五毒》被西方认为是香港CULT片的代表作。
还有《洪拳小子》是“小子片”的先声。可以设想一哈,要是傅声健在,定与成龙平分秋色。
象张彻这样能令电影潮流风气之先的,当属香港导演第一人。
虽然类型变化多端,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他电影中的阳刚风格。
阳刚之气首先体现在张彻塑造的大侠身上。
张彻让白衣飘飘的王羽、罗烈、姜大卫、狄龙们,手持断刀,盘肠大战,战斗到酣畅处,更是脱衣肉搏,显示出男性雄健的阳刚魅力。张彻调动一切电影手段,在手持摄影、慢镜、西洋交响乐的有力烘托下,表现壮士痛苦与死亡的悲剧,书写英雄必死的神话。
张彻电影以“暴力美学”闻名。这一风格不仅影响了吴宇森,更与同一时期的美国的萨姆·帕金伯、法国的梅尔维尔及后来的日本的北野武遥相呼应。张彻也因此常遭人诟病。为了表现英雄人物不畏牺牲的悲壮感,张彻发明了“血包”,将鲜血淋漓、血浆飞溅的视觉效果渲染得惊心动魄。他的电影中时有断臂、剖腹、剜眼、五马分尸、盘肠大战的场景,堪称暴力之极。如果说50年代的日本电影是全世界最暴力的电影,60年代的香港电影便走在了日本前面。其中,张彻是始作俑者。
张彻喜欢讴歌男儿情义。电影中的女性,大都是男性的陪衬或情感诉求对象。《金燕子》是张彻电影中的极其少见的描写儿女情长的缠绵之作,但是名为郑佩佩扮演的女侠金燕子,其实主角却是王羽扮演的银鹏。有趣的是,胡金诠的名作《大醉侠》,名为主角岳华扮演的大醉侠,实际上的主角却是郑佩佩扮演的女侠金燕子。
《新独臂刀》中李菁扮演的芭蕉,她牵着姜大卫的空衣袖,更被大卫·波德威尔读解为具有同性恋倾向。
张彻的武侠电影风格可溯源于中国京剧,还可捕捉到日本时代剧的影子,《边城三侠》就改编自五社英雄的《武林三杀手》。
张彻拍打斗,注重人物的造型、打斗的节奏、动与静的交替,常常是一片刀光剑影,侠客持刀矗立,一阵静默之后,对手一个个地纷纷倒下。酷极,好看之极。
何平导演的《双旗镇刀客》其实也是这种拍法,只是将这种神奇发挥到了极致——你根本看不到高手双方如何交手。黑泽明、稻恒浩的武士电影,都是这个拍法。
但是,张彻将中国的武术融入其中,不仅武术指导设计的动作流派套路繁多,侠客借助弹床和“威亚”,闪转腾挪,跳跃飞舞,再加上变化多端的兵器和打斗环境(茶楼、客栈、宫殿等),别具舞蹈的美感和空灵的神韵。
相比之下,日本武士片的“斩杀法”就显得太笨太傻了。
下周该讲胡大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