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事物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如同十个手指不一般长一样,原本是自然的事情。受自身条件的局限,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也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如同盲人摸象的故事所隐喻那样,在各自的视角与坐标里,他们无疑都是正确的。
康德也讲,人类不可能认识到绝对真理。
人类要共同发展,一个社会要健康运行,就必须要有共识,就需要辩论,这就是辩论的由来。
因此,辩论的目的不是去打倒对方,也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是通过多角度的思想碰撞,去伪存真,求同存异,找出真理,建立共识,推进问题的解决。
然而,辩论文化在中国并不成熟。一方面,因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国人常常把辩论理解为“吵架”。子曰:“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倡导“内悟”与“自觉”,并不鼓励语言结构与形式上的过分张扬,而辩论恰恰就是通过语言结构与形式的交锋,发现逻辑的清晰边界,这与汉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言结构与传播习惯形成了强烈反差。
这样的文化心理是国人对辩论有负面理解的缘由,也使我们对公共辩论的内涵缺乏清晰的界定,从而也就不习惯运用假设、逻辑与推理等容易为各方接受的程序与方法来进行辩论。
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浮躁的社会心理环境与社会积郁的不良情绪也使得国人难以平静下来,对相关问题进行坦诚而有效的辩论,以建立共识,寻求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所以,就像我们司空见惯的一样,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线下,人们可以熟练地吵架、肮脏地谩骂、豪言式的打赌,惟独不会辩论。中国的辩论文化还处于启蒙与萌芽阶段,说得俗点,很多人吵架都不知道怎么吵,只会骂人。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很多问题都是公共话题,需要公民的意见参与,也需要利益相关各方的辩论,比如公民非常关心的房地产问题、资本市场问题等等。学会辩论,或者说,学会说话,是建立共识的第一步。
而良性辩论文化的基础是什么呢?
首先是学会倾听。听不懂对方的话就讲自己的话,只能将对话变成吵架或赌注。
而要学会倾听,首先要学会安静。
安静下来的时候,容易保持平心静气的状态,也就容易听懂别人的话,理解语言本身及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从而使话语互动变得有效率、有意义。而浮躁的时候不是你的理性,而是你的情绪在讲话。
其次,不仅要讲自己听得懂的话,也要讲对方听得懂的话,如此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换与互动,辩论也才有效果。
有的人用感性说汉语,有的人用理性说汉语,说的都是汉语,但彼此听不懂。
最后,要承认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对真理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都只能感知到真理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何必那么盛气凌人、咄咄逼人呢?
义正词严地批驳别人的无知,是小聪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大智慧。
要学会辩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安静、倾听、讲别人听得懂的汉语、承认自我的局限性,是进行有意义辩论的必要步骤,是产生良性互动、达成共识的文化心理基础。
相反,那些浮躁、功利、自说自话的超级自大狂们,只会将辩论变成吵架,把吵架变成骂人,这除了浪费自己的精力与网络资源,以及给自己增加心理疾患,并向公众证明自己的无知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