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市场经济最核心的资源,当然是信用。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合作也好,交易也罢,是建立在双方“自愿”达成的契约基础上的。“自愿”约定的合作与交易方式、合作与交易双方在合作与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依赖关系就构成了双方的商业信用关系,商业信用关系既是达成契约的基础,也是履行与完成契约的必要条件。当这种信用关系一旦受损或破产,合作与交易的基础将受到严重损害甚至不复存在,合作与交易的关系将趋于破裂乃至解体。
近期由美国次级债危机所引发的此轮全球股市的暴跌,导致了全球20万亿美元的市值化为灰烬。这一金融灾难的形成,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各金融机构发生了重大亏损所导致;而实质的原因则在于,各金融机构商业信用由于次级债危机而严重受损,从而导致了投资者信心的动摇与崩溃。
同样的事例过去也好、现在也罢,在中国股市上也屡次上演。2001年,当政府强行出台《国有股减持暂行办法》后,市场信心严重崩溃,中国股市遭受了长达四年的重创。资本市场基本失去了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等功能。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强制以高价出售自己持有的股份,当然会被投资者解读为极不公平的、强盗式的掠夺行为,这个市场当然就丧失了基本的信用,投资者当然就会用脚投票。
同样,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为股东和投资者赢取回报是上市公司的天职,也是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最基本的商业信用关系。然而,像中国平安这样上市公司,刚刚登陆A股不久,还未及对投资者进行一次分红,就又推出12亿股的巨额增发方案,这样的公司又怎么能够让投资者感受到信用呢?
坏的市场环境一定培养坏孩子,股市中的“平安现象”当然不是个案,它所反映的是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对市场经济基本价值与道德的蔑视,也反映出监管当局对信用管理的无力。投资者在无奈与愤怒之余当然会用脚投票。中国平安正在为自己的贪婪、为带给投资者的伤害付出巨大的市值损失与商业信用代价。
如果这一趋势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抑制,证券市场的长期信用关系就不能建立,投资者们对市场也难以有持续的信心。尽管股市会一时反弹,但长期下跌的步伐将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