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产品研究 |
众所周知,地标的地价是最贵的,地标性的建筑是最有价值的,但卖得贵的建筑未必能成为地标。在浮躁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中国房地产仿佛一夜之间进入了“地标时代”,每天都有新的宣言诞生,新的标准发布,新的评选面世,喧嚣造势、视觉封锁成就了很多的“地标”与“明星楼盘”,而造星运动之后,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常常是一片空白。难道地标是可以通过炒作而成立的吗?
什么是地标?地标可能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象征,可能是城市重要的交通节点,是城市出租车司机耳熟能详的地方,是市民乐于谈论和交流的话题。人们大都认同,国贸、王府井、三里屯、后海是北京的地标,外滩、南京路、东方明珠、上海新天地是上海的地标。从中可以看出,第一,地标是属于城市的,是城市这样或那样的重要节点。地标反映了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形成城市品牌和城市气质。离开了城市,就无所谓地标。第二,地标的形象性与空间性是由环境和建筑所决定的,环境状况、规划格局、建筑品质直接影响着地标的形成和认知。第三,地标是市民化的,活动的主体是都市人群,是都市人群活动与交流的场所,由此形成的场所精神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的广泛参与,就不能形成广泛而共同的心理认知,也就难以成为地标。正是由于地标的形象性、品牌知名度和都市人群的广泛参与性,才使商流、人流、物流、车流密集,令地标区域的地价昂贵,使地标性建筑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和长期的升值潜力。
从上至少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地标不是自封的,更不是媒体或其他机构投票评选的,它的形成依赖于三个条件,一是本身地理位置的独特属性,或者交通的、或者历史的、人文的。二是规划和建筑的形态,形象和空间环境是否构成支持,三是有没有吸引力的业态规划及主题活动,以吸引人的广泛参与。只有人、建筑与环境、主题活动三者之间产生互动与激励,形成良性的强力循环,蕴育场所精神,产生场所依赖情结,才能催生地标的诞生。第二,地标不仅有外在的形象,更重要的它是城市精神的栖息地,换句话说,真正支撑它的是有时代活力的精神文化内涵,正是这种内涵通过各种形式(如建筑造型,展览,艺术活动等)表达出来的影响力,才能形成了地标的知名度与凝聚力。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知名度与凝聚力,才使地标成为城市的价值凹地,从而产生极高的人文价值与商业价值。从天安门广场所代表的国家精神,到国贸所反映的国际商务气质与都市生活氛围,以及上海新天地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国际消费时尚的融合等,都能看到:富有活力的人文内涵与城市精神是地标的灵魂。
所以,地标真正值钱的核心因素不仅在于其位置的显赫,建筑的标识,规划的可参与性,更重要的是它的人文内涵,在于城市人群通过参与和活动所赋予它的内在精神主题.正是这样的精神内涵形成了人的"场所依赖性",从而奠定了地标的巨大价值。所以,当一个地方变成城市主流人群的精神栖息地的时候,房地产就超越了传统的市场价值评估的框架,突破了供求关系的制约,价值疆域得以极大拓展。当空间的物理价值与心理价值相统一时,将给物业注入持续的活力与能量,使物业达成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放大了其价值的效能和周期,改变了价值的评判标准,从而使其具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价值。用更哲学一点的话说,就是平衡创造价值。
纵观世界的发展,人类在工业化理性和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下,形成了工业化、标准化的开发模式,这一模式直接导致了城市的同质化和失衡的运营状态,人类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异化,人和自然、人和建筑、人和城市的联系关系逐步弱化,人也逐渐商务化、标准化、程序化,都市人群内心空虚、情感枯竭,变得焦虑而浮躁,失去了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栖息地。二十世纪以来,越来越危机的生存状态令人类反省,并开始重建人与自然、与城市、与建筑之间联系的努力,日本六本木城市中心到柏林索尼中心,从洛克菲勒中心到法国国家图书馆都是极富魅力的人文地标,从它们艺术化的建筑空间设计和市民化的参与活动中,建筑与艺术、商务与人文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人类精神和城市精神得到复兴,这种复兴同时也创造了巨大商业价值。
人道和商道、人文与商务,永远在寻求不断平衡。越是人文缺失的时代,越是人文缺失的空间,人文越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艺术化的空间再造,市民化的文化参与,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互动融合,都将为建筑与环境注入灵魂与生命,唤起人、建筑、城市之间的融合与共生,从而为城市、为建筑,更为人创造更巨大、更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原来,人文和商业是完全可以共赢的。这就是人文地标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