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关键看“起跑线”在哪里?

(2015-11-09 12:18:42)
标签:

边玉芳

新东方

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起跑线

分类: 教育

      《中国教育报》曾经对是否认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进行了一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1.8%的受访者不认同,29.2%的受访者比较认同,19%的受访者认同。

      尽管超过五成的受访者不认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但并不能“阻挡”少儿奥数、幼儿英语、早教等市场的蓬勃发展。事实上,不少不认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也随波逐流地成为“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践行者。

      那么,哪里是孩子们的“起跑线”呢?又一项调查显示,23.65%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出生就是“起跑线”;6.2%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幼儿园入园是“起跑线”;13.2%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小学入学是“起跑线”;17.5%的受访者认为,孩子中学以后是“起跑线”。当然,还有39.5%的受访者认为,没有“起跑线”。

      孩子们到底有没有“起跑线”?到底哪里是孩子们的“起跑线”?昨天,在2015第八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边玉芳教授认为,父母本身对孩子心理发展直接产生影响。通过对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和忽视型教养方式四种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培养的青少年,不仅生活满意度更高、自尊水平更强,而且抑郁水平更低。实践证明,情绪、自尊等的背后,父母教养方式在发挥作用。

      同时,脑科学研究表明,早期生活经历会对大脑产生永久影响。边玉芳教授解释道,与正常值相比,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的脑体积变小,而且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往往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以及成人之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教育还会影响学校教育效果,进而影响孩子发展。如果家长在家给予孩子特殊待遇、过分注意、轻易满足、包办代替、剥夺独立、害怕哭闹、当面袒护等过度溺爱,则容易导致孩子在学校出现不遵守规则、不喜欢被约束、不愿意分享、缺乏刻苦精神、难以接受挫折等情况。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错误,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还会影响家校合作。

      实际上,无条件爱孩子并不等于纵容溺爱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接纳是针对孩子这个“人”,而非孩子的任何“行为”父母都要照单全收。正因为爱孩子,才要为孩子负责,要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要让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

      边玉芳教授特别提到,规范孩子行为,请父母先做到:如果要求孩子礼貌待人,请您先做到彬彬有礼;如果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请您先做到作息规律;如果要求孩子整洁卫生,请您先切忌不修边幅;如果要求孩子不乱发脾气,请您先会控制情绪……

      父母的以身作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不过,父母的教育不能成为对孩子的控制。当前,很多家长将子女的学习成绩、就读学校、听话与否……作为自己的一种“面子”,甚至通过教育孩子以实现父母未能达到的目标。边玉芳教授告诫家长们,“孩子是孩子,不是父母的成绩单”,过度控制会剥夺孩子的心理资源。如果孩子被过度控制,一味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过度控制、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会助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会削弱孩子的自立与自律能力。

      边玉芳教授表示,良好亲子关系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能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让孩子变得自信;能够使孩子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有积极乐观的认识,乐于与父母以及父母以外的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父母成为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持,减少负性情绪和问题行为的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