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年,开发总投入超过7000万元,学而思培优以国内培训教育行业从来没有过的大手笔做了一件事情——开发智能教学系统。2013年的倒数第二天,学而思培优第三代智能教学系统——ICS3.0体验式教学反馈系统正式面世。
不久之后,每一名学而思培优的学员,上课前将从教务老师手里领取自己的PAD,输入各自的编号,进入ICS3.0体验式教学反馈系统进行听讲、学习。ICS3.0系统打破了传统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播模式,课堂不仅能听、能看、能说,而且能随时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肯定,ICS3.0系统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场“革命”。
但是,依笔者个人观点,学而思培优ICS3.0系统岂止是课堂教学的“革命”,而是国内培训教育模式的“革命”。作为一名标准的理科男,学而思创始人张邦鑫正在试图以技术进步引领课外辅导机构的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
教育的宗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课外辅导机构固然属于教育的范畴,但其目的则更倾向于“解惑”,即帮助学习者拾遗补缺,迅速提高学习成绩。在国内培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名师效应”一直创办各类课外辅导机构的基本条件。比如,北京四中教师出身的廖锡瑞,创办了精华学校;北京大学讲师出身的俞敏洪,创办了新东方;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出身的胡敏,创办了新航道……
然而,学而思从创办之初,似乎便没有所谓“名师效应”的基因。尽管张邦鑫、白云峰等学而思的创始人小班授课讲得也不错,但却都没有成为所谓的“名师”。相反,倒是学而思的数学解题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家长的认同。
当年,有不少风险投资看好学而思,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而思的“标准化”的解题方法。记得一位投资人向笔者感慨,学而思所做的就是教授相遇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数学难题的解题方法。学生们只要掌握了解题方法,那么参加奥数比赛什么的都没有问题。
所以,对于众多的学生及家长而言,学而思依靠的是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而不是什么“名师效应”,尽管学而思确实也有不少的名师。
创办优质的教育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即便是课外辅导的教育。优秀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新东方、学大等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培训教育机构的规模化扩张乏力。同时,优秀人才的流失,也致使越来越多培训教育机构的发展捉襟见肘。
不可否认,在学而思的发展过程中,张邦鑫肯定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幸好,学而思并不是那种过分依赖教师的“名师效应”、“明星魅力”的培训教育机构。相反,学而思大量从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理科院系招募人才,其重点却放在教学方法、教学系统的研发上面。
2010年,学而思将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开发全新的ICS智能教学系统阶段。随后ICS1.0、ICS2.0以及ICS3.0的逐步升级换代,其最大的作用就是依靠科技改变教学手段,使得教师也成为ICS智能教学系统的“依附者”。
2013年,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四处演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笔者印象最深的还是俞敏洪给走掉的新东方教师算过的一笔账:一名新东方的优秀教师至少带走10名学生,每年向每名学生收取10万元的各项费用。刨除各项支出,这名教师当年的纯利润将高达50万元。如此高的收入是新东方难以支付的。同时,教师人工成本的逐年上涨,也是最令俞敏洪等各家培训机构的老大们头疼的。
笔者不知道俞敏洪是否找到了解决教师流失及降低人工成本的方法。但是,张邦鑫或许就以“理工男”的标准化思维解决了这道难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ICS智能教学系统成为学而思培优真正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不仅学生离不开学而思培优,教师也离不开学而思培优。
敬请关注郑勇的微信公众平台——九宫八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