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是位名人,她的演讲很有感染力,口若悬河,抑扬顿挫,滔滔不绝。笔者不止一次听于丹的演讲了,但每次都在聆听中非常不好意思地涌起困意。
前几天,在搜狐年度教育盛典上,笔者再次遇到了于丹。尽管于丹是受邀的圆桌论坛及主题演讲嘉宾,但她自己却一再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教师和一位家长。
然而,万分不好意思的是,在于丹圆桌论坛的发言声中,笔者竟然真的睡了过去,以至于错过了杨东平教授的发言。由此看来,于丹的声音对笔者确实很有感染力的。不过,断续之中,于丹的发言演讲内容还是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者也只好“断章取义”地记录一下。
无论是圆桌论坛的发言,还是最后的主题演讲,于丹的观点非常明确——我们正在失去中国人的家教门风。
于丹讲道,家教、门风与知识水准、学历水平几乎没有多大的关联。因为中国门风最纯正的是在农民家庭。而我们正在一个都市化进程中,太多的乡村解体,从而导致了家教门风的逐渐失去。
于丹举了一个例子。今年,她光荣地参加了全国妇代会,看到光鲜亮丽妇女代表,都在做很多家门外的事情。于丹感慨,是很多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延续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血脉。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妇女代表们就不应该做家门外的事情,而应该守在家门里“三从四德”地相夫教子。笔者有些迷糊。
于丹说:“孟母识多少字?岳母识那点字,就是尽忠报国。我们说老戏《三娘教子》,教的大娘留下的儿子,还不是亲自儿子。母亲是什么人,母亲是这个家族的家教门风。她们其实没有多少文化,但是支持了一个家族的家教和门风。我们专业知识太多,但是家教门风太差。”
笔者在此处更正于丹一下,《三娘教子》中,三娘王春娥,也就是薛广“三老婆”教的那个乳名倚哥的孩子,不是大娘(大老婆)留下的儿子,而是二娘(二老婆)刘氏的儿子。如此看来,将来“小三儿”要是能够给“二奶”教子,也是可以作为榜样在民间传诵了。笔者朦胧中有些向往。
于丹坦言,一直认为中国农耕文明是明辨是非知好歹,因为大家去看很多村子,都有一些目不识丁的大娘或奶奶。家家户户邻里吵架了、家庭纠纷了、孩子不念书了,都拧到老太太面前。老太太虽然不识字,但是明事理,说得大家心悦诚服,起码告诉孩子不敢伤天害理。
不好意思,笔者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不知道农村的大娘、奶奶是否代行了教师、法官、调解员、村长的职能。或许农村的乡亲们更愿意的是“大娘,咱们交个朋友吧”。
于丹又举了一个例子。前两天,她参加了《汉字英雄》的录制。有一个环节,问“有什么东西是由地里长出来的?”有一个很可爱的孩子,居然写了一个大饼的“饼”。于丹感慨,现在的孩子真的不知道米面粮是怎么来的。因为都是从超市买的,谁还知道农耕文明的辛苦,谁还知道四季是怎么回事。
笔者弱弱地思考了一下,这个可爱的孩子说的不无道理,因为饼是由米面粮而来,而米面粮在于丹的眼里就是由地里长出来的。不过,地里长出来的似乎应该是水稻、小麦、玉米……笔者的头脑有些混乱。
于丹继续讲到,社会上诱导不善良的力量太强大了。现在,没有农村宗庙祠堂,不能让一个孩子给祖宗牌位跪下。面对伦理最大的力量来自于他的父母,父母要给孩子毕生坚持的信念,就是做个善良的人。最后,她以父母之心向大家呼吁: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
此处有掌声。笔者顿时清醒了,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首老歌:“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敬请关注郑勇的微信公众平台——九宫八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