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笔者面前的陈一冰,确实很阳光,难怪教育部选择他作为“阳光体育一小时”的形象大使。不过,令一冰尴尬的是,如今“阳光灿烂的日子”越来越少,“阳光体育”几乎不具备开展的天时。
当然,没有阳光的日子,中小学们不能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倒是可以参加室内的体操运动。或许,一冰体操奥运冠军的“气场”影响了当前的“气候”。不过,令一冰更为尴尬的是,国内中小学的体育运动越来越“缩水”,单杠、双杠等杠上运动几乎看不到了,更不要说他最擅长的吊环了。
一冰刚刚从国家体操队退役。他可以说是体育运动的受益者,也可以说是竞技体育运动的成功者。5岁的时候,由于体弱多病,被家长送去参加体育锻炼,结果走上了体操的道路,一直练到了现在29岁。其实,很多中国的世界冠军都有和陈一冰类似的经历,就是自小体弱多病,被送去锻炼身体,然后被教练慧眼识珠,成为专业运动员。不过,最终能够获得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的毕竟是少数。所以,陈一冰说:“如果我自己有了孩子,我不会让他(她)参加竞技体育的。竞技体育太残酷。”
其实,体育运动除了竞技目的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强身健体。都说中国体育是“举国体制”,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少数运动员的培养上面,而忽略了基层大众体育的建设。
对于竞技体育而言,其竞争必然属于精英的金字塔型,真正能够站到塔尖的毕竟终归只是少数。在我国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体育运动难免会带有政治色彩、民族色彩,成为树立国家形象的重点。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强大、国民自信的增强,体育运动必将回归到自身的原点。
事实上,体育运动的作用并不只是强身健体,其对个人整体素质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媒体报道,四川的一名小学生因为淘气受罚,跳楼自杀了。如今,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反映了当代学生心理存在巨大问题。这些问题与体育运动“缩水”有没有关系,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不过,陈一冰说,参加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正确看待胜负的问题。只要自己尽力了,无论胜还是负都没有关系。而且通过体育运动还能够扩大与人交往的途径,培养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在运动队里,几乎没有发生过因为输了比赛而跳楼自杀的。
无怪乎美国名牌大学在录取的时候,对于申请人体育运动的经历格外关注。当年,哈佛大学录取了一名成绩平平的中国女生汤玫捷,一度引起国内留学行业的争议。后来,汤玫捷告诉笔者,哈佛大学录取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曾经作为交换生到美国中学学习,并且代表学校参加了一场对新西兰中学生队的曲棍球比赛。而她恰恰替美国中学打入了致胜的一个球。
说到美国的体育运动,陈一冰也是一脸感慨,美国体操俱乐部非常普及,俱乐部会员们主要练健身操、拉拉操,也有专业的艺术体操、竞技体操训练。美国大学会为优秀的运动员提供奖学金,成为大学的专业运动员,代表大学参加比赛甚至世界锦标赛、奥运会。
当然,陈一冰的大学之路与美国运动员截然不同。他属于一边训练一边攻读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如今已经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的学位。退役之后,一冰也面临着两个选择:是回到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还是回到天津体育局从事体育运动管理工作。不过,现在一冰有个新的想法,设计一套适合国内中小学生的体操,让学生们即使不能在阳光下运动,也能够在室内做做一冰体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