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岗位如何万里挑一
(2012-10-17 16:57:4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 |
本周一,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接受报考申请。据悉,共有14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提供了12901个岗位,计划招录20339人。预计报名人数将接近200万人,考虑比例将近100:1。不过,面对1万多个公务员岗位,广大考生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根据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报考人员一旦通过资格审查的,将不能再报考其他职位。华图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专家于洪泽建议,报考公务员一定要在自己报考动机指导下申报职位。
报考公务员动机需要不停追问
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地方公务员考试咨询辅导名师,于洪泽被问询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应该申报哪个职位?”但是,这恰恰是他最难以回答的一个问题。在于洪泽看来,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必须明确自己的报考动机。其实,公务员报考动机不外乎以下几类:找一份工作实现就业、转换一个职业及身份、变换一座生活城市……但是,无论基于什么样的报考动机,在选择申报职位的时候必须不断追问自己的动机。
于洪泽曾经辅导过一名考生申报职位。这名考生认为自己报考公务员的动机很明确,就是考取一个岗位,实现就业。但是,于洪泽问道:“如果考取的公务员岗位地区偏远、职位冷门,是否会考虑?”这名考生表示,可以考虑。于洪泽追问道:“如果考取的公务员岗位工资不高、待遇不好,是否会考虑?”这名考生明显有些犹豫。于洪泽接着追问道:“如果考取的公务员岗位三年内不允许转换工作,是否还会考虑?”这名考生顿时方寸大乱。于洪泽认为,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则说明报考公务员的动机并没有考虑清楚。
事实上,国家公务员考试每年都会出现二三十个岗位空缺,其根本原因就是考生不愿意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从刚刚公布的2013年国家公务员职位来看,不少都是“苦差事”。其中,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招录的一个职位“需常赴抢险救灾现场,条件艰苦”,国家海洋局招录的职位需要“能够出海”、“坚持节假日加班”、“适合经常出差”……于洪泽表示,如果报考动机仅仅是为了实现就业,考生不妨申报竞争相对较小的“苦差事”。如果报考动机是为了提高身份,那么可以锁定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和中央党群机关的职位目标,哪怕花费三到五年备考实现自己的报考动机。因为报考公务员本身也是人生的规划和决策。
软、硬约束指标决定申报职位
报考动机固然重要,但是考生能否申报成功必须满足申报职位条件。于洪泽认为,要在众多的职位中选出适合自己条件的职位,形成个性职位库是第一步。这必须通过一些约束条件进行有效筛选。在公布的国家公务员职位表中列有:部门、职位、人数、层级、类别、专业、年限、学历等指标。这些指标的作用不仅表明职位的属性,而且具有筛选职位的性质。考生不妨将这些指标分为硬约束条件和软约束条件。其中,硬约束条件是指考生个人的客观条件,诸如专业、年限、学历等,符合就有资格报考,不符合就直接抛掉。这样,就可以形成适合自己职位的“个性职位库”。至于软约束条件则是考生可以通过主观意愿选择的指标,诸如职位、层级、工作地点等,软约束条件与考生未来发展、薪酬待遇等密切相关。
据了解,考生在报考公务员时特别容易受影响的指标分别是,职业声望、薪酬待遇、考试难度、发展空间等。因此,根据职位指标筛选的关键在于对软约束指标进行排序,即根据自己关注的软约束条件从前到后排出次序。如果考生在“个人职位库”中,把“招录人数不少于30人”、“笔试分数不高于110分”作为第一、第二位选择条件,则很快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位。
其实,软约束指标排序更重要的是能够体现考生个人与众不同的价值判断,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价值链”。一位考生将中共中央办公厅作为惟一选择,“部门”这一软约束指标则成为其认知价值链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软约束指标排出了顺序,申报职位的工作也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