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拉动内需岂能与大学生就业无关

(2008-12-02 09:46:21)
标签:

就业

内需

基础设施建设

应届大学毕业生

教育

    无论是4万亿元还是18万亿元,政府部门的投资几乎全部投到了公路、铁路、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无可厚非,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动钢铁、水泥、运输等支柱产业的内在需求。同时,这些支柱产业也减少了下岗、失业的出现,施工工地还能大量吸纳农民工,避免民工返乡给社会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

    但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工期毕竟是有限的。再加上现在分段施工,齐头并进,人工充裕,估计有一两年的时间,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也就告一段落了。那么,参加施工的人员还将面临着去哪里谋生的问题。

至于这些建成后的基础设施,将来能够解决多少人的就业问题,似乎很少有人算过账。一位好事的经济学家是这么算的:从北京地铁来说,一条线路大约能够提供2000个岗位。而修建这条地铁的投资大约需要一二十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解决一个人的就业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这么算,似乎有些太绝对了。但是,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如今,一方面是通货紧缩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就业萎缩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据说,明年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10万人。到哪里就业,是有关方面不得不面对的挠头问题。回过头来,再看看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情况。首先,施工现场干脏活、累活的岗位,肯定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尽管那里的岗位还是非常多的。第二,施工现场的管理岗位,肯定也不能提供给应届大学毕业生,毕竟管理需要经验,还需要与现金打交道,弄不好就会出事故。第三,施工项目承包岗位,同样也不能提供给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必须避免出现各种形式的权钱交易。第四,工程竣工后的收费、服务岗位,一方面岗位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应届大学毕业生们还不一定看得上。所以,就扩大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来说,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并不显著。

    上周,国家大幅度地降低了存贷款利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拉动内需嘛。可是,不知道政府有关部门是否对存款的群体做过调研。依我个人之见,真正的有钱人是不会将大把的现金存到银行里的。当然,有钱人有通过个人创业创造财富的,他们会将大量现金投入再生产;有钱人也有通过高薪获得财富的,他们会将大笔现金投资理财;有钱人还有通过权力攫取财富的,他们不敢把来路不明的钱存到银行……所以,存款的大户还是寻常百姓。尽管存款利率降了,但是这些存款大户会不存钱而去消费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比如,我家现在看的是29英寸创维纯平显像管彩电,肯定不会再去买台索尼29英寸液晶平板电视。

    那么,国家大幅度降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资金从哪里来?国家的钱和老百姓的钱都存在什么地方?所以,国家有关方面从存钱的地方,以很低的利率将国家以及老百姓存的钱贷出来交给承揽施工的国有企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当然,低利率还是有收益的,这么做也是很正当。

    现在,我想说的就是如何才能真正拉动内需。拉动内需就是刺激消费,尤其是让车子、房子等大宗商品卖出去。有了车,有了房,那些彩电、DVD机、电脑、沙发、柜子什么的更是不在话下。那么,车子、房子的消费群体是哪些人呢?答案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们。

大学毕业意味着走向社会,意味着自立门户。独立的大学生们自然需要买房、买车、买这儿、买那儿。这才是拉动内需的真正群体。拿明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610万人之众,每人每月消费1000元,就是61亿元。因此,政府有关部门首先需要解决的还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只有让这些社会新兴群体有了收入,才会形成拉动内需的真正力量。

    至于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我认为,必须拉动股市。股市是信心市,股价上涨,人们信心倍增,消费活跃。同时,股价上涨,企业融资增加,势必扩大生产。扩大生产必然带来就业增加。此外,股市相关的上市企业、服务企业等等上下游企业都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气可鼓而不懈。股市来的心气,其实比建几条高速、铁路要更有促进作用。

    尽管不能指望国家各级政府的投资全部投入股市,但是哪怕投入所有资金的一半,估计也能将股市拉升到3000点以上吧。再者说了,股市如果有的玩,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闲散人员在大街上散着去了。

    所以,拉动内需应该从拉动股市做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