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正要说啥
正要说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48
  • 关注人气:5,7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杏园的味道

(2008-07-09 15:20:36)
标签:

休闲

美食

情感

时尚

文化

    杏园并没有杏,有的是刀削面。杏园是平安里南边的一家餐厅,数年头算得上是老字号了。不过,京城老字号确实各不相同。比如,全聚德、同仁堂,那是全国有名的老字号;比如,同和居、同春园,那是北京出名的老字号。这杏园的字号,我想属于周围几条胡同、大街认同的老字号。

    头一回听说杏园,是被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刘兵撺掇去的,说那里的刀削面没的挑、那里的酱牛肉味道好。当天晚上,错过饭点,我就搭他的车去了。到达目的地一看,这个地方还是很熟悉的。当年参加平安大街改造工程的时候,我的办公室就在西四北七条里面,七条东口斜对面就是杏园餐厅。参加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吃的都是食堂的饭菜,很少出来应酬。当然,即使出来应酬也不会选择杏园这种馆子。所以,对杏园确实只有一点点印象。

    杏园的创始人是山西人,当年闯荡京城的时候靠的就是一手刀削面的功夫。所以,杏园最有名的是刀削面。至于为什么叫做杏园,大概还是因为山西最有名的酒叫做杏花村。杏花满村难免处处杏园了。不过,除了刀削面,杏园的凉菜、家常炒菜也种类颇多。那天晚上,点了牛鞭、牛肉下酒,还点了焦溜丸子、素什锦,觉得口感都还不错,没有被人忽悠。作为寻常百姓,能够吃到实惠、有滋味的菜肴,心里已经很满足了。最后,少不了点一碗炖肉刀削面。酒后吃面的感觉,就是劲道、顺溜、有味。

    由于第一次的感觉不错,之后去的次数也多了起来。不过,一般都是晚上八九点钟,顾客渐少的时候,吃、喝都踏实。有一回,喝得正爽,一位中年男子拎着瓶啤酒凑了过来。原来,这位就是杏园的经理。经理姓李,和当年杏园的创办人同姓。不过,李经理可是地道的北京人,最拿手的绝活儿是看手相。闲来无事,给几位哥们都看了看,又添了段谈资。后来,越聊越近,他居然是我同事刘一达老师的同学。刘一达是著名的京味作家,李经理是著名的京城馆子的掌柜,还真是够巧的。

    杏园没有包间,都是散台。而且赶上饭点都是拼桌吃饭,这也算是老字号里的一景儿了。今天下午,女儿需要到黄城根小学学剑桥英语。中午就带她到杏园吃口儿。女儿最好吃的那口就是西红柿鸡蛋面。到了杏园,让她先占了两张凳子。我到柜上点了碗炖肉卤的刀削面、点了碗西红柿鸡蛋卤的刀削面。西红柿鸡蛋卤的自然给女儿享用了,我还是好炖肉这口儿。我们的桌子旁已经有三位女顾客了。两位岁数都不小了,还有一位是中年女士。相对的两位上岁数的女士攀谈了起来。原来,这二位都是在平安里左近长大的,后来拆迁迁到了回龙观什么的远郊了。一位是回来办事,特地到杏园吃口儿刀削面;另一位是到丰台看母亲,专程到杏园来碗儿刀削面。两位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看着我女儿在旁边吃西红柿鸡蛋卤,一位大妈劝她:“还是炖肉的好吃,跟你爸换换。”女儿听罢,主动放弃她最爱的西红柿鸡蛋面,换成了炖肉。办事的大妈说:“杏园刀削面最入味的就是炖肉卤。来这儿就是冲着这口儿。”听这么一说,女儿更是吃得不亦乐乎。而去丰台看母亲的大妈说:“从小就认这口儿。以前吃饭要凭粮票,就杏园不用。”这位大妈还告诉我,白塔寺那边有个平安巷,里边有家火烧特地道,一直惦记着呢。

    两位大妈吃踏实了,拿着各自的东西走了。随后,又有两位老哥坐了过来。他们二位各点了一份面码下酒。看着我女儿在那里扒拉炖肉卤面,一位老哥端起刚盛的面码,非让小姑娘扒拉点儿。女儿是谁都不憷的,直接扒拉了一筷子黄豆。

    在杏园吃了这顿午饭,我感觉非常好。杏园没有包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几乎可以用摩肩来形容。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似乎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都说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应该不很现实。相反,这种贴近的距离产生的美,才应该是社会中真实的感受。那么,到底是什么产生了这种近距离的美。我想,还是传统的邻里、传统的街巷,给人留下的残存的文化底蕴吧。

    这就是杏园的味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