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休闲 |
大约上周六晚上10点多的时候,手机响了。一看号码,是在成都旅游的一位男朋友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说,大家都很想你啊。从电话里能够听出,他的舌头有些不利落了,或是喝酒的缘故,或是吃麻辣吃多了的缘故。那天,他们结伴去了都江堰、青城山,回到成都后又去购物,晚上计划去吃海鲜烧烤。
用这个男朋友的手机,另外一位男朋友的女朋友也和我讲了几句。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真羡慕你,那么年轻就到成都生活了。看来,成都确实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不过,海鲜烧烤绝对属于最近才出现的小吃。
朋友的女朋友的艳羡之词,肯定是由衷的。可是,在成都生活的那些日子里,一个穷学生所能品尝到的也就是街边小店的饮食。记得从校门出去,有很多的小店,酸辣粉、肥肠粉、苕子面、卤肥肠、卤排骨等等才是我们吃的东东。不过,成都的饮食那时确实便宜。头一年冬天的时候,非常不适应成都夜晚的阴寒,同寝室的几个弟兄们就张罗着出去喝酒暖暖身子。五个人每人凑了2元钱,忘了谁出的饭票换的沱牌,就在餐馆里美美地小酌了一把。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家里每个月寄给我的生活费是60元,后来涨到了100元。学校食堂的肉菜每份平均八角钱。这样粗略一算,每个月的生活费确实比较紧张。外出吃饭,确实算得上是打牙祭了。
成都确实是个充满美食的地方。尽管当时生活比较拮据,但是肠胃的诱惑刺激着人去享受美味。记得有一次,听说有个地方的生煎包味道很好。于是,就约着宿舍老四去吃了一回。两个人干掉了一斤生煎包。往学校走的时候,路过一个傣家风味的餐厅,经不住云南米线的诱惑,就每人又来了一大碗米线。什么叫做吃个肚歪,那天真是感受到了。我们俩腆着肚子就这样溜达回了学校。
麻辣烫现在在北京也很普遍。成都兴起麻辣烫的时候,大约是在1990年以后。学校外面一拉溜码好了长条凳,上面错落地放着碟子。这就是吃麻辣烫的“桌子”。这些桌子的里侧又错落着码放着一流“马扎儿”似的小凳子。经营这些麻辣烫的要么是大姐,要么是太婆。她们面前是一个大瓮,口小肚子大的那种。旁边是已经串好签子的各种蔬菜、鹌鹑蛋以及火腿肠。点好之后,大姐或者太婆们就攥着一大把串放到滚烫的瓮里烫着去。我们各自挑好马扎在条凳后面坐好,然后根据各自的需要往碟子里倒香油、蒜泥。
麻辣烫其实就是简易火锅。烫是四川火锅的真谛。四川火锅必须用牛油,这样在锅面上形成厚厚的油层,下面的温度可想而知。就是利用这种高温,烫食各种生、冷食物。因此,吃的时候,这些事物最好用香油沾一下,吃的时候才不糊嘴。
大姐或太婆们也是最后算钱的,按照每个人面前签子的数量。一个签子收一角钱。想起来,真是惭愧啊。为了少结账,我们若干次地借着夜色将签子给扔得找不见。但是,大姐和太婆们似乎也不以为意。难道她们不知道我们的伎俩吗?我想,那个时代的成都人真的很善良的。对于我们这些穷学生给予更多的是信任,还有宽容。
朋友们在手机里特别提到玉桃路的串串香。所谓的串串香也就是过去的麻辣烫。如今,成都的麻辣烫也有了品牌。买卖还是那种买卖,但是可以肯定太婆、大姐们少了,成本的浪费肯定也少了,而客人们却多了。就连我那个男朋友的女朋友,也是从互联网上找到了玉桃路的串串香,到那里大快朵颐了一把,在电话里说,还真不贵!
注:文中提到的“玉桃路”有误。应该是“玉林路”,特此更正。据说,玉林串串香已经成为一个名牌。令人垂涎。此处绝无为玉林串串香宣传之意。如果有人前往品尝,感觉味道不好,请不要与这篇博客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