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钢琴课基本上都是每周一节,剩下的就全凭回家练习了。所以,我一直觉得,除了在有限的一个小时里认真领会老师的要求,回家有效的练习更是学琴的重点。“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简直就象是专门给学琴的孩子说的。
在陪女儿练琴的几个月里,通过反复琢磨,我从家长心态方面入手,总结了一些陪练心得:
一、头三天勤鼓励
拿到新曲目的一周当中,头几天是熟悉乐谱的过程,是相对艰难的阶段。尤其碰到难一点的练习时,每个孩子因为性情不同,他们面对困难时的表现可能大相径庭(比如我知道的,有的孩子会找借口逃避练琴,有的则表现得烦躁易怒等等),但比较一致的一点是: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有着迫切的对自己能力的自证或他证的需要。我的感受是:这个时候,给予他积极正面的鼓励和肯定,带他翻过那个坡,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与保证。
象豆豆,对于刚拿到的练习会表现得比较急燥,她会快速地在琴键上弹奏,完全不管什么手型和节奏。有时候弹得不对,会很沮丧地把头往琴键上一抵:“唉,我真笨啊!”我逐渐认识到她那种“快速”其实是在“摸谱”,是在追求对乐谱的驾驭感。于是由武断地打断她要求她按要求弹奏转为不失时机地送上积极真诚的鼓励与肯定。当一个人面对挑战时,只有具备了自信心,才不会退缩,才会尝试继续往前走,孩子也是一样的。那几句鼓励肯定的话语所给予孩子的一点点微小的“托”力,也许就是她再尝试一次、再努力一回直至坚持下去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
所以,头三天,在孩子还不能熟练驾驭新曲目的时候,耐心等待,多发出赞扬肯定的声音,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建议所有陪练的家长,尤其是没有乐器学习经历的家长在斥责和要求孩子之前,先别忙发出声音,坐下来自己尝试一下。只有在亲身体验之后你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你才知道该怎样陪伴孩子练琴。)
二、后三天严要求
经历过头几天的摸索,孩子对于新曲目基本掌握了。这时候就要从节奏、表情、呼吸、指法等几个方面严格要求。每一次的练习都要有目的,让孩子逐步建立起这样的意识:我这一次的练习要解决什么问题?
豆豆通常弹得很快,对老师“慢练”的要求置若罔闻。一般在给她几分钟自由弹奏的机会之后,我会提示她按要求练习,用耳朵听慢练时琴键下到底的声音与快练时有什么不同,比较一下哪一个更好听;乐句之间有呼吸和紧着往前赶的弹奏分别是什么样的效果;看看自己的手指在琴键上是什么样子,哪一个更自然放松...最后一两天,弹奏得比较准确熟练了,再引导她分析理解乐曲要表达的内容,并把脑子里想到的东西演绎出来。记得有次她弹奏小汤里的《从前》,我觉得很听出了一点东西,整首乐曲变得丰满和有内容了(当然是相对于她那个年龄而言)。她跟我说:她在弹奏时想象妈妈跟她席地而坐,一边喝着茶,一边慢慢地聊着从前的故事。心里有想法了,手底下自然而然地跟随自己的内心,为表达所思所想而服务了。
班长在他的“橡皮筋”理论中曾提到:一个人能力的发展,就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应用到孩子学琴上,在孩子能力不够、心理承受力弱时多给她支撑,在孩子能力提升、心理承受力较强时适当拉紧,通过内因与外因的良好结合,催化和促进孩子的进步,应该是比较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的。
孩子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她综合能力的发展与进步。所以,这一切都是急不来的,需要我们在想清楚的基础上,自己先慢下来,学会耐心等待。问题的关键仅在于,我们和孩子一起,都在一点一点地超越昨天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