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国人怎样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关于《〈生活大爆炸〉之科学揭秘》

标签:
生活大爆炸科幻科普娱乐文化 |
分类: 南腔北调专栏 |
载2013年6月7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129)
看美国人怎样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关于《〈生活大爆炸〉之科学揭秘》
□ 江晓原 ■ 刘 兵
□ 你一贯在接受时尚作品时比我思想解放,包容性也比我好。那个美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是我们这里许多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喜欢看的,他们多次向我推荐此剧,我努力看了三集,实在看不下去,主要是那些笑料对我毫无作用,我觉得它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笑的地方。现在这本《〈生活大爆炸〉科学揭秘》,我看完全就是为该剧的粉丝们准备的,不过既然你建议谈谈此书,我就找了一本来看——这书我倒还看得下去。不过我真正感兴趣的是最后一章(第七章):“A到Z,照亮暗物质”,这一章长达60余页,是《生活大爆炸》剧中的名词解释,因为涉及大量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奇幻文学和流行艺术,我这才看出一点感觉来了。
□ 照常理,我应该是可以喜欢该剧的,因为说句大话,第七章名词解释中提到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竟然没有一部是我不知道的,剧中提到的科幻电影,我更是几乎每一部都看过,其中有多部我还发表过影评。而且我知道,许多喜欢看该剧的年轻人,对剧中涉及的不少幻想作品并不熟悉——本书第七章就是为这样的人准备的。不熟悉这些幻想作品的人还能够喜欢该剧,看来我之所以无法欣赏该剧,是个人的审美趣味不同之故。
如你所说,我一直主张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而本书第七章表明,《生活大爆炸》非常努力地实践着这一主张。而且这个努力是成功的。对这一点我当然持赞赏态度。
本书中说,《生活大爆炸》剧组专门聘请了一位科学专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天文系教授,他的职责是检查剧本,以及“和制片人、剧本作者、演员、服装设计师等沟通,以便确保科学细节的准确性”,每集录制时他也到场,好随时解决临时冒出来的科学问题。如果真是这样,那这种态度比我们这里拍摄“科普节目”还要严肃认真得多,但从我勉强看过的三集(并不是第一季的前三集)来看,该剧没有任何“科普”的味道。我们这里那些爱看该剧的年轻人,也不是因为能够从剧中获得“科学知识”才喜欢它的。事实上,不少喜欢该剧的文科学生对剧中所涉及的许多科学术语和科幻作品并不理解。
■ 你提到的看此剧的知识背景问题,还只涉及科幻小说和电影之类。其实我原来曾想过的倒是,剧中许多的幽默笑点,经常与物理知识,甚至是相当高深的物理知识有关,那么,这又需要观众具备什么样的科学基础,才会真正领会其中的幽默呢?我曾想让学生就受众在不同物理知识背景下在何种程度上能理解科学幽默做一调查并写文章,这样应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广大青少年在热爱这个剧的同时理解了多少基于科学的笑点。
但吊诡之处在于,那些显然并未具备相应的物理学知识(按此剧涉及的物理学,恐怕至少也得大学以上,甚至物理专业的学生才能基本理解吧)的青少年,却依然如此狂热地喜爱和追捧此剧,以至于连此书这样的粉丝手册都出版了并译成了中文。这其中的道理,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你能否设想出一些解释呢?
□ 我倒是问过几个研究生,他们究竟为何喜欢该剧,答案言人人殊。其中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学生说,她喜欢剧中所透出的“学院气息”。这个答案让我颇出意外,也可见人们喜欢该剧的原因可以多样化到何种程度。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认为是“笑点”。我注意到,喜欢该剧的学生通常都不反感那些笑点,尽管也有学生认为“可能美国人的笑点比较低”。而另一方面,我估计很少有年长的人喜欢该剧——除了你之外,我没有遇到这样的同龄人。所以我的一个重要猜想是:随着年龄增长,笑点会随之升高。这似乎可以这样解释:年长必然阅历丰富,阅历丰富当然就会对许多事情见怪不怪,笑点自然也就升高了。结果就导致我的那种感觉——认为剧中那些笑料毫无可笑之处,甚至相当低俗。
《〈生活大爆炸〉之科学揭秘》,(美)乔治·毕姆著,韩准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2月第1版,定价:4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