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一个基本粒子的世界——谈《建构夸克:粒子物理学的社会史》
(2016-06-02 10:01:33)
标签:
夸克实在论建构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史 |
分类: 南腔北调专栏 |
载2013年5月10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128)
建构一个基本粒子的世界——谈《建构夸克:粒子物理学的社会史》
□ 江晓原 ■ 刘 兵
本来物理学家们觉得对基本粒子世界的图景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到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们感觉在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内部,还有结构,这些基本粒子很可能是由更为“基本”的某种东西组成。这种猜测中的、更为“基本”的东西,就被命名为“夸克”。
基本粒子原是肉眼无法看见的东西,只能依靠仪器来间接提供它们“存在”的证据。而现在尚在猜测中的“夸克”,要想找到它们“存在”的证据就更玄了。物理学家们是靠什么来断定“夸克”存在的呢?这正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大好题目,而本书作者皮克林,也是研究这个题目非常合适的人选。所以这本初版于1984年的《建构夸克:粒子物理学的社会史》,30年来已有经典之誉。
□ 如果只想在哲学上将某种原则或理论贯彻到底,那当然应该回答“是”。不过大部分人毕竟不是哲学家,所以我猜想,在许多情况下,即使人们接受了“夸克”是建构的,乃至进而接受了电子、光子是建构的之后,你也很难指望他们再往前进了。
这里似乎存在着一个分界——在宏观的层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层面,“证实”某种东西的存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人们很难在这种层面接受“建构”的概念。但是进入微观层面之后,比如对于原子核、电子、光子之类,它们的存在都不是肉眼所能证实,必须借助于种种工具、仪器,才能得到所谓的“证实”。这种情形下的“证实”,其实就已经包含了建构的成分。
再推而广之,建构还可以出现在更多的情形中。比如万有引力,它其实也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它的存在,和对它的规律的数学描述,有没有建构的成分?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感到霍金在《大设计》中所主张的“依赖于图像的实在论”是可取的——我们即使同意万有引力是实在的,也只能依赖某种图像来感知和描绘它,牛顿的理论是一种图像,爱因斯坦的理论是另一种图像,将来谁知道还会用什么样的新图像呢?
□ 本书的书名颇有深意。“建构夸克”强调了“夸克”是被建构起来的,而非“发现”的——通常我们说“发现”的时候,都预设了被“发现”之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有“发现”它之前,它早就存在了。而“建构夸克”这样的措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物理学家们确认了“夸克”的存在之前,“夸克”其实未必存在——就像在我们建造(建构)好一幢房子之前,那幢房子并不存在。
如果说本书的正标题强调了作者的观点,那么本书的副标题倒是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本书的内容。本书其实也是一部粒子物理学史。阅读本书,对于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哪怕你不同意作者“建构夸克”的观点。
《建构夸克:粒子物理学的社会史》,(美)安德鲁·皮克林著,王文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定价: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