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玻尔戈革玻尔集物理学文化 |
分类: 南腔北调专栏 |
载2012年12月7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123)
一片留给未来的痴情——读戈革译《尼耳斯·玻尔集》
□ 江晓原 ■ 刘兵
□ 一年一度的“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刚刚在深圳落下帷幕,作为评委,我又为《尼耳斯·玻尔集》纠结了一回。这部煌煌巨著几乎可以肯定是无法进入初选名单的,但评委可以推荐增补使之进入下一轮。我犹豫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放弃为《尼耳斯·玻尔集》行使推荐增补的权利。我是这样想的:作为一种以引领公众阅读好书为主要诉求的评选活动,《尼耳斯·玻尔集》一者卷帙浩繁,非一般读者所能终卷,二者内容过于专门和艰深,也非一般读者所能消受,将其放入候选名单毕竟不甚合适。不过毫无疑问,我会在另外适合的评选活动中强烈推荐此书。
这就引导到一个问题:这部《尼耳斯·玻尔集》究竟是给何种读者准备的呢?媒体记者不止一次向我问过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也找不出一个令我自己完全满意的答复。
□ 其实,现在科学界那些“拼搏”在所谓“国际最前沿”的人,估计是不会去看《尼耳斯·玻尔集》这种书的,因为他们会感到这种书太不切实用。只有那些愿意思考最基本的问题的人,才有可能去读。读了有没有用呢?没有人能向他们许诺一定有用——特别是,如果将“有用”定义为“发表SCI论文”之类的内容,那几乎可以肯定是没有用的。
读《尼耳斯·玻尔集》而真正有用的人中,应该有一小群科学史研究者。这部煌煌巨著,是奉献给科学史研究者的一项大功德。同时它本身也就是一项科学史的大成果,至少是科学史史料整理的一项大成果。伟大的学者,通常都会思考最基本的问题,思考带有终极性质的问题。玻尔就是如此,所以他的著作,肯定会对未来那些愿意思考基本问题和终极问题的人有大帮助。所以如果我们将《尼耳斯·玻尔集》说成是一部“为未来读者准备的书”,虽然听上去有点迂腐,有点文艺腔,其实是可以成立的。
□ 你这番积极向上的话语中,总是透着那么一丝悲凉。让我再设法把我们的思绪搞得乐观一点。我觉得这套《尼耳斯·玻尔集》在未来岁月中的际遇,或许可以从爱因斯坦在搞出相对论一举成名之前的阅读状况,推测出一点端倪来。
爱因斯坦成名前的阅读中,包括了哲学和科学著作,比如斯宾诺莎、休谟的著作,马赫、阿芬那留斯、毕尔生的著作,安培的《科学的哲学经验》;也有物理学家亥姆霍兹的文章,数学家黎曼的著名演讲《论作为几何学基础的假设》,戴德金、克利福德的数学论文,彭加勒的《科学和假设》,等等。爱因斯坦和他的伙伴们也不是“重理轻文”的——他们还一起读过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拉辛的作品、狄更斯的《圣诞故事》、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以及世界文学中许多别的代表作品。
一个伟大学者的生命历程中,肯定有那种不计功利的阅读生活。而且,这一点还能和你上面所期望的“民科”对《尼耳斯·玻尔集》的兴趣联系起来——在所谓的“奥林匹亚学院”(小职员爱因斯坦和几个青年伙伴的读书小组)时期,爱因斯坦其实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科”。
《尼耳斯·玻尔集》,(丹麦)尼耳斯·玻尔著,戈革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定价:1380元(全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