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萨顿科学史希腊人文素养 |
分类: 南腔北调专栏 |
载2012年9月7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120)
科学与文化:萨顿眼中的希腊世界
□ 江晓原 ■ 刘 兵
□ 两年前,大象出版社推出了萨顿的传世之作《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那是萨顿构思宏大的科学史著作的第一卷——不幸的是他只写了两卷就去世了。当时我们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上谈论这第一卷时,曾相当乐观地表示,第二卷《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的中译本不久之后就可以看到了。现在大象出版社果然不负众望,如约推出了第二卷的中译本。我们的阅读在网络、微博、电子书的围剿下,正在越来越轻薄破碎,140字大行其道,这时候还有人在翻译这样的书(两册都是鲁旭东一个人翻译的),还有出版社在出版这样的书,这是在“构筑文化的堡垒”,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看到了希望。
□ 萨顿可以说是你相当心仪的学者,你很早就开始接触他的著作,所以下面这个问题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我在阅读本书时,这问题经常浮现出来:
本书无疑是科学史的经典著作——萨顿当然也是将它作为科学史著作来撰写的,那么他为何要在书中安排诸如“语言、艺术与文学”、“(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的)文学”、“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的语言学”、“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的艺术”这样的章节呢?在我们熟悉的国内科学史写作传统中,这样的做法通常是不可能见到的——我几乎可以肯定,作者们根本不会安排这样的章节。萨顿这种做法,是不是和你曾经用专著阐述过的萨顿的“新人文主义”有内在联系呢?如果我们试图从萨顿的书名上来寻求解释,那么在全书29章中,上述几章又只占了不到七分之一,从比重来说,与书名《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所唤起的预期,至少在形式上也是不相称的。
□ 你说的相当神秘,而且是我以前没有想过的。读萨顿的著作,无论是《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这样的煌煌巨著,还是我们以前主编的《萨顿文集》中某些比较通俗的作品,都能够明显感受到他的人文情怀。现在你却提出,萨顿在深层观念上,科学和人文其实还是很有些分离的。萨顿已逝,我们当然无法起先哲于地下而问之,但经你这一提醒,我们可以从自身状况来寻求旁证,我的感觉是,说得夸张一点的话,这或许迹近“分裂人格”的状况——作为科学史家的萨顿,在谈论文学话题时,他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另一个人。这和你的“分离”感觉是可以相通的。
这里我还想指出一点:这两卷巨著虽然只是萨顿宏大计划中的一部分,他未能完成计划就去世了,但读者切不可将此两卷书以“烂尾工程”视之——如果一定要用造楼的比喻的话,那应该说萨顿是原是想造七幢高楼的,不幸完工了两幢就去世了。我的意思是说,这两卷书本身是结构完整的精心之作。谓之科学史著作的经典,那是当之无愧的。
《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美)乔治·萨顿著,鲁旭东译,大象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定价:1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