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的哲学意义

标签:
黑客帝国哲学科幻实在论文化 |
分类: 南腔北调专栏 |
载2012年6月1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117)
《黑客帝国》的哲学意义
□ 江晓原 ■ 刘 兵
□ 虽然我曾经发表的那些对《黑客帝国》的评论后来并不能让我自己满意,但是我仍然乐意向你指出这一点:在中国,我或许是影片《黑客帝国》系列最早的评论者之一。这部影片让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所以我收集了若干种有关《黑客帝国》的书籍——其中有一本还收录了我的评论。据说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电影像《黑客帝国》那样,引起哲学家们如此巨大的关注兴趣和讨论热情。
有哲学意蕴的科幻影片当然也可以举出不少,但达到《黑客帝国》那样深度的则确实从未有过。通常被认为“非常深刻”的《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和《黑客帝国》一比就相形见绌了,“浅薄而伟大”的《星球大战》(Star War,1977~2005)从哲学角度来说更是不足挂齿;在我看过的数百部科幻电影中,也许只有《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1)差可比肩。但《银翼杀手》在表现手法上又太缺乏大众娱乐色彩,使得它始终只能是一部小众电影。而《黑客帝国》则票房大卖同时又好评如潮。
■ 这三部《黑客帝国》广受欢迎,颇有些像《红楼梦》,不同的受众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产生不同的兴奋点。
□ 我当然很乐意看到你将设想的选修课开设出来。我以前只就《黑客帝国》给大学生作过两次讲座。要谈论《黑客帝国》的哲学意义,最带有根本性的应该是这个论题:一旦我们承认了Matrix(所谓“母体”,即影片中电脑所建构的虚拟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我们还能不能确定外部世界是真实的呢?我看到的答案通常都是否定或倾向于否定的(比如本书中“母体存在的可能性”一文)。我自己当初思考的结果也是否定的。你不难想象,这个否定的答案,对于我们习惯于确认的外部世界的客观性来说,具有致命的摧毁作用。因为你一旦承认“母体”存在的可能性,那也就得跟着承认你此刻正在“母体”之中的可能性;而这样一来,你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性就再也无法确定了。
上面这个问题,其实并非《黑客帝国》横空出世第一次提出,在此之前,哲学家们讨论的所谓“瓶中脑”问题就是它的先声。在《黑客帝国》之前的某些科幻电影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了这个问题。但是它们都未能像《黑客帝国》那样将这个问题表现得如此生动和易于理解。也许这正是哲学家热衷于讨论《黑客帝国》的原因。
□ 你的质问虽然确实也有合理性,但听上去有点过于苛求中国电影人了。有人说“哲学在中国早已臭大街了”,这当然不是持平之论,但如果我们读一读这本《黑客帝国与哲学》就会发现,我们缺乏哲学思考。哲学思考的空间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即使存在某些刚性约束,仍然有无限广阔的思考空间,怕就怕人们失去进行哲学思考的习惯。中国的电影人没有拍出《黑客帝国》那样的影片,这不构成指责他们的理由——毕竟全世界的电影人中也只有少数几个拍出过类似的影片。但是当《黑客帝国》在中国大举公映之后,中国的哲学家们并没有作出过类似西方同行的思考,这才是值得反思的。
《黑客帝国与哲学》,(美)威廉·欧文编,张向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9月第1版,定价: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