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幻想的没落

(2006-02-16 13:55:15)
分类: ★亲近电影★

幻想中的没落

 

江晓原

 

 

  当年德国人奥斯瓦尔德·施本格勒写了一部《西方的没落》,一纸风行。在坚信“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的年代,这本书的标题是令中国人愉快的。但是西方人似乎从来就不讳言他们对未来的忧虑。

  在西方的幻想作品中(小说、电影等等),可以注意到的一个奇怪现象,就是他们所幻想的未来世界,几乎都是暗淡而悲惨的。

早期的部分作品,比如儒勒·凡尔纳的一些科幻小说中,对与未来似乎还抱有信心;但这种信心很快就被另一种挥之不去的忧虑所取代,人类的未来不再是美好的了。比如英国人乔·韦尔斯(H. G. Wells)的著名小说《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中,主人公乘时间机器到达了公元802701年(!)的未来世界,但是那个世界却是文明人智力早已经退化,被当作养肥了的畜牲,随时会遭到猎杀的暗淡环境。

而在近几十年大量幻想未来世界的西方电影里,未来世界几乎没有光明,而是蛮荒(比如《未来水世界》)、黑暗(比如《撕裂的末日》)、荒诞(比如《罗根的逃亡》)、虚幻(比如《黑客帝国》)、核灾难(比如《终结者》)、大瘟疫(比如《12猴子》)之类的世界。在这些小说、电影中,未来世界大致有三种主题:一、资源耗竭,二、惊天浩劫,三、高度专制。

 

再看中国的科幻作品,在这个问题上与西方作品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的作品通常幻想一个美妙的未来世界,那里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这种差别背后,应该有着深刻的根源。将科幻视为科普的一部分,应该是原因之一。既然是科普嘛,当然要歌颂科学本身及其一切作用——“科普”这个概念是有一个隐含的前提的,就是:科学本身及其一切作用都一定是好的,所以才要普及它。另一个明显的原因,当然就是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强大影响。唯科学主义既相信世间一切问题都可以靠科学技术来解决,就必然引导到一个对人类前途的乐观主义信念。在这个信念支配下,人类社会只能越发展越光明,而且这种发展的向上趋势,通常被假定为线性的,连循环论、周期性之类的模式(比如《时间机器》就是这种模式)也不行。不过在当代的中国科幻作品中,情况已经有所改变。

这种幼稚的乐观主义信念,和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颇有关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辉煌胜利,催生了唯科学主义观念,使许多人相信自然科学法则可以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比如法国的圣西门、孔德等人,就致力于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并相信这种“规律”在精英的直接控制和运用之下,就可以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尽善尽美。这正是后来哈耶克所担忧的“理性的滥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事实上深刻影响了此后两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科幻作品中的美好未来世界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唯科学主义观念的支配下,未来世界只能是美好的。

 

前些时候,有人对法国的青少年作了一种问卷调查,这个调查后来也被移植到中国来,中法青少年在有些问题上的答案大相径庭,很值得玩味。比如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

 

如果你可以在时空隧道中穿行,你愿意选择去哪个时代旅行?

  最大部分的法国青少年愿意选择今天,而不是未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只有极少的中国青少年愿意选择今天,而最大部分的选择未来。这和上文所说的情形是一致的:西方人普遍对未来充满忧虑,而中国人普遍对未来抱着幼稚的乐观。

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幻想电影可能起了极大的作用。在上述这个问卷调查中,还有一题问的是“下面这些信息载体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种”,选项有电影、互联网、书籍等,结果最大部分(竟有40%以上)的法国青少年选择“电影”。顺便说一下,这一题最大部分的中国青少年选择了“互联网”——书籍已经被中西方的下一代共同冷落。

 

西方许多被我们归入“科幻”的作品,其实是被当作文学作品来创作的,作为一个文学家,在人类前途这个问题上,当然有可能持某种悲观主义的哲学观点。但是,如果将西方幻想作品中普遍的悲观主义理解为 “西方作家对于人类命运的一种深层的忧虑,一种责任感”,只能提供部分的解释——难道西方作家在这个问题上竟没有人愿意标新立异、异调独弹了吗?难道他们普遍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没有信心了吗?

我们当然不能排除西方科幻作品中有光明未来的可能性,但这样的作品非常之少是可以肯定的——我本人看了百余部西方幻想电影,没有一部是有着光明未来的。结尾处,当然会伸张正义,惩罚邪恶,但编剧和导演从来不向观众许诺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么多的编剧和导演,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却在这个问题上如此的高度一致,这对于崇尚多元化的西方文化来说,确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对这种现象如何理解?它意味着什么?

西方人如今在大部分领域还处于强势,却对未来缺乏积极的信念;中国人积贫积弱百余年,现在也仍是发展中国家,却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一对比从表面上看颇有反讽意义。然而,随着中国的富强,我们幻想作品中的基调,是不是也会逐渐告别乐观主义呢?事实上,这样的作品已经开始在中国出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