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背后缺的是“熄火”能力
周三《大家看法》节目“给我你的选择”:武汉一辆公交车上,因为少交两元的票款,司机与乘客发生争执,两乘客对司机拳打脚踢,车上无人制止,也无人报警,在打人者下车之后,28名乘客也依次下车,其中还有11位男士……
车上的录像送到武汉电视台,以《拷问你的良知》为题播出,引起强烈反响,群情激昂,声讨冷漠。一位女士给电视台送去一万元,悬赏打人者,这个场面让我感动。
社会学家的看法:声讨之后要思考的是,如果你在这辆车上,你会怎么做?我也觉得,事后义愤填膺的人,当时未必都能站出来,这不仅是胆量问题,还有智谋的问题:你能否在自己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有效制止事态的恶化?
胆量与对制度缺陷的不满有关,生活中不乏英雄流血也流泪的情形,见义勇为者还要通过打官司来维护自己的名誉:明明是救人,被救的人还不承认,已经授予的“见义勇为者”称号,又被撤销,这样的事情会在人们心中产生阴影,妨碍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而智谋,则与社会的教育和个人能力有关。似乎为救别人、牺牲自己才是英雄,但是有没有人想过,这样的社会成本太高:毁掉救人者的家庭,产生一个罪犯。应该提倡的是,他人不再受伤害,自己没有流血牺牲,而犯罪停止在萌芽状态。
从当时录像看,打人者并非持刀狂徒,叫喊的也无非是“我也是武汉人,凭什么让我交5元”,这是容易劝解的。只要你不去斥责打人者,就不会引火烧身,还可能把他的怒火降低。我会这样说:“哥几个消消气,挤公交车上班就够辛苦了,大家都是老百姓,都不容易”--转身佯装说司机:“您这人也是,不就是两块钱吗?干嘛这么较劲?您要是非要不可,我替这哥俩交上,行不?”,这样说,他们还会再打人吗?这不是我凭空想象,曾经在单位门口,就这样阻止过几个年轻人追打一位老人,也是佯装说老人“您这人也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这样(到底是哪样,我也不知道)”,结果小伙子说:“看在这位姐姐的面上,我们今天饶了你”。
这样说为什么有效?你的角度是中立的,甚至看上去还站在打人者一边,他们怎么会对你施暴呢?让被害人得救是真的,装模作样地说他两句有什么不行。谈判专家面对绑匪都跟他称兄道弟,我们也可以路见不平不怒吼,用和风细雨去化解纠纷,岂不是三全其美?
普通百姓,没有义务去维护社会治安,但是,你有义务维护自己内心的安宁。如果你有勇有智,就可以在许多场合化解纠纷,获得一种满足与成就感。
本人相关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