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民生”, 以何为本?

(2007-03-05 16:04:43)
    
    在关注民生成为“两会”热门话题的今日,某些人士对现代社会的民生之本却存在认识上的模糊……
      
     
      关注“民生”, 以何为本?
 

                                 
    在关注民生成为“两会”热门话题的今日,某些人士对现代社会的民生之本却存在认识上的模糊。
   在不胜枚举的媒体同期声中,建言者纷纷指出民生之本就是:“就业”、“社保”以及“农业市场化”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民生之本的圈定,基本上却还停留在“穿衣吃饭”上,不仅是诉求层面较为“原生态”,而且尚未跳出单一的经济驱动的桎梏。
    诚然,所谓民生,当然离不开这些最低的经济利益的诉求,但是,这些最低的经济利益诉求,是否能够代表现代社会的民生之本呢?全球化的普适观告诉我们:显然不能。
    民生之“本”,如果解释为民生的最低保障,那么“穿衣吃饭”是可以大致涵盖的。然而,在一个走向现代化、与传统农耕社会有着质的区别的大时代里,民生之“本”必须拥有更广泛、更实质的公民政治权利诉求。
    正如目前全社会瞩目的新农村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推进,才是民生之精髓、之根本。
    以农村民主选举为代表的农民政治权利诉求,从现实的意义与作用来讲,与“穿衣吃饭”并不脱节。不仅不脱节,而且是为了永久解决“穿衣吃饭”。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好比主人与佣人的角色转换,民主在后的民生,村民为佣,民主在前的民生,村民成主。只有广大农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只有通过民主选举的他们以主人翁自居,他们的生计问题才会得到制度化的恒久保障。
    千万不要以为,农民权利的落实是“吃饱喝足”之后水到渠成的事(若真如此,我们只需讨论“吃多少饭穿多少衣”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农民权利既不是“酒足饭饱”后自动端上来的果盘儿,也不是可以变成十元现金的蝇头小利。它是民生的命脉,是民生之门的守护神。没有这个守护神把门,连“吃饱喝足”都注定难保长久。
    且看新农村已成关键词的今日,各种调查“三农”的媒体纷纷提到农民的失地问题,农民的土地几乎成为不能代表广大村民利益的巧取豪夺者的众矢之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症状是土地、症结却必须从农村的民主建设与完善抓起。只要村民的自治及民主选举得以落定,这些围绕土地的矛盾与纠纷即可得到根本缓解,因为民主选举不仅能够保证村民每个人拥有公开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参与决策的政治权利,如是,村民的整体利益被损害的恶性案例大约就会绝迹。
    如果把公正比作化解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溶剂,那么民主建设则是这溶剂的唯一容器。
    这就是正处在“山坳上”的“新农村”,为什么引来包括高端在内的全社会目光指向民主建设这个核心的原因所在。民权、民主先行,而后民生自成,而且是铸就而成。先行与滞后,构成了民生的动力与反作用力。倘民主建设垫底,一切制度缺失及其缺乏制度保障的隐患均将不复存在,因为民主本身就是一种最牢靠的制度。
    由此,不难得出全球化时代地球村上一个常识性的结论:现代社会的民生之“本”,不是简单的“穿衣吃饭”,而是民主的建设与完善。这并非民生之高屋建瓴篇,而是现代社会民生之基石。只有民主建设在前的民生关注,才会事半功倍、一劳永逸。只有农民的政治权利得到法律与现实的双重保证,五千年华夏历史所无法解决的民生良恶循环、轮回悖反的怪圈才有望彻底打破。
   ——这,就是一个现代社会民生之本的应有之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