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也是需要责任底线的。下一代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想象力,“愚乐”不属于未来……
“愚乐”与创造:
中日两国儿童“游艺”节目对比
每当周末,打开电视机,看到大多频道已被“欢乐游艺”所占据。这些标榜“生产欢乐”类的“愚乐”节目已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本来,作为一个远离“野”的年龄的成年人士,对于这类时尚节目的兴趣是没多大的,但当我和11岁的儿子一块欣赏属于全家共享的“童言无忌”时,就不免在尴尬同时溢出强烈不满。
在“欢乐游艺”里,类似"童言无忌"的问答似乎已成为“强档”。主持人从现场家庭中挑出几个也许是事先预定过的三四岁幼童,然后就开始了以搞笑为能事的提问。
听听那些高明的主持人在问些什么:你们家谁最漂亮?你妈妈最爱干什么呀?她是怎样抹口红的呀?你爸爸妈妈打仗吗?他们打仗的时候你帮谁呀……?
如果我在现场,一定会站起来阻止庸俗的主持人当着我的孩子面传播庸俗。这类提问对孩子是一种戏弄,对大人则是一种无德,这种“欢乐”,我们不要也罢。
通过忍受咱们的"童言无忌",我不禁回想起曾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日本儿童电视益智节目《超级变变变》,那里也有欢乐和笑声,但却比我们的笑得有质量,笑得意味深长。
在《超级变变变》中,参加游艺的节目要现场表演他们的任何作品。这些作品并不一定是发明,可以是很简单的组合,可以是很滑稽的拼凑,但却绝对具有孩童般的天真想象力。
两厢对比,那个游艺才是真正的益智?已经不言而喻。可以说,我们的"童言无忌",刺激的是儿童的模仿力和冒傻气,而人家《超级变变变》,开发的则是他们下一代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谁都知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未来的国家竞争就是现在各个国家孩子们“质量”的竞争。那么,影响孩子“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除了家长和学校,就是伴他们欢乐的影视。孩子的某种倾向形成,甚至直接来自影视的诱导,于是,尤其对于从事儿童节目制作的影视工作人员而言,本身就提出了一个“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质量要求。
我们可以再想象一下,出场"童言无忌"的小朋友,在主持人故意往沟里带的配合中,由于本身尚不具备识别能力,在大人们的哄堂大笑之后,也许获得的是一种对自己“耍尖卖快”能力的洋洋自得。他们不知道,此所谓“耍尖卖快”能力,于彼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根本就不在同一个级别上的竞争。
孩子们都是天真的,所以不一定会由此预见什么未来。但我们的大人们呢,尤其是那些老大不小的儿童节目主持人们,是否也一样的不知呢?
可是,他们至少应该明白,游艺不仅仅是笑一笑而已,欢乐也是需要责任底线的。这底线的主旨应该就是——童言本无忌,愚乐不属于未来。